(4)創業培訓。SYB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種重要就業途徑,可以有效打造“小老板型”人才。成都市針對城鄉有創業意願的勞動力開展創業培訓,鼓勵其通過創業實現就業。成都市的做法是依托西南財經大學等知名院校對已創業人員開展後續培訓,進一步提高創業人員的企業管理、經營能力,做大企業,以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就業。
五、創新就業管理製度,增強就業推動力
1.領導管理機製
成都市把創建充分就業活動納入目標管理體係,建立由政府牽頭、領導掛帥、部門配合的創建工作協調機製,加大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創建充分就業活動工作落實到位。為進一步加強對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的領導和統籌協調,成都市將“市解困和再就業工程領導小組”調整更名為“市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市級有關部門負責人任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勞動保障局。區(市)縣政府相應調整工作領導機構,完善就業管理、就業援助、就業培訓、就業維權保障四大工作體係,建立和完善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聯席會議製度。各區(市)縣基層勞動保障平台通過拓展服務功能、改進服務方式,為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失地農民和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政策指導、信息引導、就業介紹、職業培訓、小額擔保貸款、跟蹤管理、權益維護、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等全方位、一條龍的優質服務,開辟綠色通道,贏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2.工作運行機製
在就業服務實名製管理的基礎上,成都市健全了“五位一體”的工作運行機製,全方位、多渠道促進就業,推動了轄區的充分就業工作。
(1)加強培訓。開展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成功率,抓好“三個結合”:一是引導性培訓與創業典型相結合,充分發揮就業和創業典型示範戶的宣傳帶動作用,激發失地農民自主創業意識;二是就業培訓與分層培訓相結合,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免費就業培訓;三是訂單式培訓與項目開發相結合,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和企業用工需求的銜接工作,根據企業的用工需求開展訂單式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就業培訓與就業崗位的對接。
(2)推進家庭創業。錦江區的皇經社區充分發掘社區資源,通過融資80多萬元修建皇經社區廣場,扶持161戶、316名失地農民實現家庭創業。
(3)創辦社區就業實體。街道大力發展社區就業實體,開發社區保潔、保綠、市場管理等崗位,優先解決“4050”人員等就業困難群體,如成龍路街道通過興辦社區就業實體安置失業人員132人。
(4)搭建公共服務平台。成龍路街道轄區內企事業單位少,公益性崗位有限,於是拓展思路,采取與競成人力資源市場等機構合作的方式,建立全市首家與經營性職介聯合的社區公共職介機構。
(5)加強城鄉協作。加大與群團部門、街道辦事處、社區的聯係,開展城鄉互助結對幫扶活動,對口支持集中居住區,開展社區就業服務工作,實行崗位資源共享,進一步拓展就業渠道。
3.就業投入機製
各區(市)縣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多渠道籌集促進城鄉充分就業資金。這方麵主要采取了以下幾項主要措施:擴大失業保險基金支出範圍,統籌使用農民工培訓資金和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合理安排就業再就業的財政預算;街道(鄉鎮)勞動保障必需的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新征地農民按規定進行失業登記,參加失業保險,享受失業保險待遇,所需資金由征地部門在土地成本中列支;中央、省、市財政安排的就業補助費分配與各區(市)縣促進城鄉充分就業資金籌集使用情況、優惠政策落實情況以及工作實效等掛鉤;加強對促進城鄉充分就業資金撥付使用的監督管理,專款專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4.目標考核機製
將促進城鄉充分就業工作納入市委、市政府一級目標管理,把新增就業崗位、控製失業、推進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作為各級政府的主要考核指標,明確各區(市)縣相關部門的職責和量化考核標準,建立起促進城鄉就業的領導責任製度,形成目標責任體係和工作監督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