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強化就業領域宏觀調控,搞好統籌兼顧,均衡區域間的就業壓力。要實現全市建設充分就業城市的戰略目標,不僅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還要綜合考慮多種“變數”,切實加強宏觀調控,包括對就業增量、存量、餘量和地區之間發展差別進行調控。在製定產業政策和進行宏觀調控時,考慮到非公有製經濟創造的就業崗位已占新增就業崗位90%以上,務必兼顧公有製經濟與非公有製經濟的發展,重點鼓勵和支持就業容量大的多種所有製企業優先發展。成都市三圈層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具有層次性遞減的特點,各圈層的就業吸納能力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存在地區發展差距造成區域間就業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因此,在進行勞動就業宏觀調控時,必須考慮各區域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盡量提高對困難市州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擴大困難地區公共投資的規模。
第三,要調整產業空間布局,引導人口空間結構的合理化,促進全市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合理化。在主城區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教育科技產業、文化娛樂產業、會展業、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業等知識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這些產業,就會降低對一般勞動力的需求,大幅度減少外來人口中一般勞動者的就業機會,這對外來人口的規模增長將產生抑製作用,從而有利於緩解主城區的人口壓力。而衛星城和郊區縣市應以工業集中發展區為依托,承接主城區的產業轉移,成為第二產業的聚集地,發展現代製造業。中遠郊區縣市還應加快傳統郊區農業向現代都市農業轉變的進程,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合理布局產業空間,一方麵可使各區域的資源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二是可引導人口空間合理分布,使各區域的就業壓力趨於正常、合理。
2.以就業優先為指導,製定特色經濟發展戰略
在21世紀頭20年,擴大就業將始終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在確定長期發展戰略時,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優先地位,作為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有效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的重要內容。這就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充裕的比較優勢,堅定不移地引導、鼓勵勞動密集型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提高這類產業的競爭力。繼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提升出口加工業的規模、檔次和競爭能力,增加就業容量。
(1)經濟保持持續較快增長
經濟增長是擴大就業的前提條件。雖然近年來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係數有所下降,但不能說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開始下降。麵對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大量失業人員,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解決這些失業人口就業的前提條件。近幾年我國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實際增長速度遠低於潛在的增長能力。目前我國的資本利用率不高,資本產出率也不高,而勞動力供給不斷增加,應該說,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進步提高的空間是存在的。近年來以住房、家用轎車、計算機、通信設備、教育為代表的城鎮消費熱點逐漸出現,合理的消費結構正在形成。經濟的增長帶來了農民收入增加,為解決長期困擾經濟發展、製約市場需求的“三農”問題、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提供了基礎。因此,未來成都市的發展過程中還是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拉動就業的增長。
(2)壯大支柱產業,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帶動就業的增長
目前,成都市工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不突出,支柱產業競爭力不強,產業集群尚未形成,難以發揮對經濟發展和就業增長應有的推動力。因此,成都市應以產業集群為動力,以縣域經濟為平台,依托都市型農業的推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區、新型商貿旅遊區和都市型農業基地”,成為創業環境最優、人居環境最佳、綜合實力最強的新型區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