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天下何人不識君——史說酒文化(3 / 3)

無酒不成席

酒是喝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吃酒”。吃酒本是一件平常事,平常到如同呼吸空氣、打哈欠、眨眼一樣。可同樣地,吃酒也是一件不尋常的事,因為隻有婚嫁、喪禮、壽辰(生日)、逢年或是過節,才會親朋齊聚,圍上桌子大家在一起嬉笑、抽煙、哭鬧、醉酒。熟人相互路遇,常會聽到“今天吃酒去”這樣的話,這裏說的“吃酒”,實際上大多是出席或參加筵席。

不管你讚成不讚成,“無酒不成席”,就這麼個約定俗成之事,酒的滲透力往往讓人莫可奈何。“席”是啥?基本字義是草或葦子編的成片的東西,古人用以坐、臥,現通常用來鋪床或炕等。引申為座位、席位、出席、列席,進而指酒筵、筵席、宴席、酒席。以至後來人們習慣把比較正式的聚會、聚餐、宴飲,都叫做酒席。

酒之移人

《北山酒經》載:“六彛有舟,所以戒其覆;六尊有罍,所以禁其淫。”說的是,青銅禮器中的六彝都配有叫做舟的托盤,目的在防止彝器傾覆;六尊中有一種小口﹑廣肩﹑深腹形狀的罍,目的在防止人們飲酒過度。又載:“善乎,酒之移人也。慘舒陰陽,平治險阻;剛愎者薫然而慈仁;懦弱者感慨而激烈:陵轢王公,紿玩妻妾,滑稽不窮,斟酌自如,識量之高,風味之媺,足以還澆薄而發猥瑣。”這裏說到,好呀,酒能夠讓人的情緒改變,憂戚可轉為舒快,壯起膽子平治險阻;剛愎自用的人很舒服地喝幾杯酒後會變得慈祥仁愛;懦弱的人則會變得感慨而激烈:敢於觸犯王公,善於玩弄妻妾,其滑稽不窮的舉止,斟酌自如的風範,識見之高超,風味之微妙,仿佛足以止息浮薄的社會風氣,去掉庸俗低下的行為舉止。

莊嚴之事

酒是祀神供祖的儀式的必須祭品,被視為神聖之物,主要是用來和神對話,祈求上天給予人類幫助。宋代朱翼中所著《北山酒經》中雲:“大哉,酒之於世也!禮天地,事鬼神。”初唐賈公彥《周禮疏》:“天神稱祀,地祗稱祭,宗廟稱享。”在中國古代,如《左傳·成公十三年》所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把祭祀和保疆衛土都作為國家的重大事件,凡祭祀、慶典、出征、凱旋、外交等等,必設佳宴,必置美酒。

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奇妙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因而,酒的使用,也成為莊嚴之事,非祀天地、祭宗廟、奉佳賓而不用。因此形成了遠古酒事活動的俗尚和風格,與維護封建秩序的“禮”相互交融。《尚書·酒誥》說:“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頗有意思。);“執群飲”(禁止民群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之人,稱為“祭酒”,後被人們用以泛稱位尊或年長者。漢魏以後,“祭酒”還曾被用作官名,為首者或主管者的意思。而“祭酒”作為語詞,至今未廢。

頻書爭之

曹操為備官渡之戰,嚴申酒禁之令。大儒孔融“頻書爭之”,為飲酒作辯,曰:“夫酒之為德久矣。古先哲王,類帝禋宗,和神定人,以濟萬國,非酒莫以也。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樊噲解厄鴻門,非豕肩鍾酒,無以奮其怒;趙之廝養,東迎其主,非引卮酒,無以激其氣。高祖非醉斬白蛇,無以暢其靈;景帝非醉幸唐姬,無以開中興。袁盎非醇醪之力,無以脫其命;定國非酣飲一斛,無以決其法。故酈生以高陽酒徒,著功於漢;屈原不酺醩醊醨,取困於楚。由是觀之,酒何負於政哉!”

好一個“酒何負於政哉”。孔聖人清楚明白地說“惟酒無量,不及亂”,爭戰之勝負,豈在禁酒?!

狗猛酒酸

先秦諸子中的法家,主張“以法治國”,並提出了一整套“法治”的理論和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韓非子講了個故事:宋人有酤酒者,升概既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問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而狗迓而齕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接著說: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吠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這裏的要點是,賣酒者疑問:“狗凶,為什麼酒就賣不出去呢?”長者答:“人們怕狗啊。大人讓孩子揣著錢提著壺來買酒,而你的狗卻撲上去咬人,這就是酒變酸了、賣不出去的原因啊。”隨即話鋒一轉,國家也有惡狗,身懷治國之術的賢人,想讓統治萬人的大國君主了解他們的高技良策,而奸邪的大臣卻像惡狗一樣撲上去咬他們,這就是君王被蒙蔽挾持,而有治國之術的賢人不被任用的原因啊!值得玩味的是,說“狗猛酒酸”而沒有說“狗猛水幹”、“狗猛豆腐臭”,可見“酒”在人們心目中具有的特殊地位。狗猛而使酒酸,權奸而使賢臣不能得用。要想使酒能賣出去,就要趕走猛狗;要想使國家昌盛,就要廣納賢才;要廣納賢才,就必須趕走猛狗一樣的權臣。漢·韓嬰《韓詩外傳》第七卷這樣寫到:“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長,然至酒酸而不售。問裏人其故?裏人曰:‘公之狗甚猛,而人有持器而欲往者,狗輒迎而吠之,是以酒酸不售也。’”“有道之士”是“好酒”啊!從生活比喻的角度可以看出,法家對酒持肯定態度,酒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應是積極向上。

末予子酒

墨家是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創始人為墨翟。這《墨子·天誌》裏說到,從前三代的聖君禹、湯、周文王、周武王,想把上天向天子施政的事,明白地勸告天下的百姓,所以無不喂牛羊、養豬狗,潔淨地預備酒醴粢盛,用來祭祀上帝鬼神而向上天求得福祥。祭神求福,不能少了“酒醴”。《墨子·公孟》載:有遊於子墨子之門者,身體強良,思慮徇通,欲使隨而學。子墨子曰:“姑學乎,吾將仕子。”勸於善言而學。其年,而責仕於子墨子。子墨子曰:“不仕子,子亦聞夫魯語乎?魯有昆弟五人者,其父死,其長子嗜酒而不葬,其四弟曰:‘子與我葬,當為子沽酒。’勸於善言而葬。已葬,而責酒於其四弟。四弟曰:‘吾末予子酒矣,子葬子父,我葬吾父,豈獨吾父哉?子不葬,則人將笑子,故勸子葬也。’今子為義,我亦為義,豈獨我義也哉?子不學,則人將笑子,故勸子於學。”這個故事很有意思,重點在於,利用人的想當官的心理勸其學習,學習後又不給官,把理由歸結到道義上。而精彩更在於,用了一個魯國的故事來打比方,利用長子嗜酒之習來辦事,然後“末予子酒”,將其理由歸結到父子之血緣關係上。這裏把“酒”作為一個具體的載體,形象而生動,教訓意義深遠而長,讓人記憶深刻。墨子勸學用心良苦:兒子葬父是應該的,不能談條件;遊者學義也是應該的,也不能談條件。這個故事裏講到用酒許諾讓長子安葬父親,說明酒在當時已深入人們的生活,已有了嗜酒如命者。另一麵也說明墨子對酒這種物質存在的認同,肯定了酒獨有的誘惑力和相當的吸引、製約力。

醉者神全

道家是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為主要代表,崇尚自然,思想核心是“道”——宇宙的本源和宇宙運動的法則。《老子》第25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強名之曰道。”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核心內容就是說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內在規律自主運行,不要強加幹涉。到莊子時便已發展成率性而為,逍遙自在。莊子在《達生》篇中對酒的神效作了論辯,“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節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遻物而不慴”。意思是說,喝醉酒的人從車上摔下來,雖受傷卻不會摔死。人的骨節和別人一樣,而傷害與不喝酒的人摔下來的情況不同,這是由於酒後精神凝聚,乘上車不知道,摔下來也不知道,死與活的感觀驚恐沒有進入他的心中,所以外物便傷害不到他。這可以說是一個“醉者神全”的命題:人飲酒致醉而“其神全也”。醉酒後人的精神越發高漲,思路越發狂放,以至於“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其至境是忘卻自我,生活與生命在於意念之間,看待世界與生命的態度,決定我們的生活是刻意的思索與痛苦,還是不經意的放縱與興奮。正如於丹在《莊子心得》中的感歎:“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手中。”莊子論酒的影響遠超飲酒之範疇,其表述的文化意義之深刻,讓後世多少文人墨客頂禮膜拜,世人對酒後的“卮言”與“醉者神全”的理解與論辯之哲學命題,其實可以看著追求自由、享受自然的化身,一直以來為後世所推崇。以此哲思為核心的道家文化在中國藝術、繪畫、文學、雕刻等各方麵的影響,長期占居絕對的主導地位,即使說中國藝術的表現即為道家藝術的表現似亦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