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酒斬華雄
曹操利用酒的陶醉功能籠絡人心、收羅人才,在第五回“溫酒斬華雄”一節中有精彩的描寫。當時的關羽地位卑微,請求出戰名聲顯赫的大將華雄,諸將皆表懷疑且不以為然。曹公力排眾議,“教釃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表現出一個知人善任、惜才愛才,同時善耍鐵腕的伯樂人物的敏銳眼力。飲了上馬的酒,是恩寵的表達,目的在於收買人才據為己用。然關公避開“吃人嘴軟”,並不賣這個賬,冷冷一句“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二人於酒,實際上在進行無聲的談判,心態互察卻心照不宣,以醒抗醉。後曹操贈呂布所騎赤兔馬給關羽,也出於同樣心計,無奈“忠義之表”的關雲長“人在曹營心在漢”,盡管你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美酒盈桌,也不為之所“醉”。
醉裏入甕
東吳重臣周瑜,也是個“用”酒高手。蔣幹去遊說周瑜,想著建一番功業。沒想到周瑜卻大擺筵席,盛情款待,席間裝醉大笑道:“想周瑜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這話刺激得蔣幹心裏一派尷尬而又不知從何道來。蔣幹原本是來拉老同學下水,踩著老同學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沒想到反過來讓老同學周瑜給噎了,氣都哼不出來。周瑜並非到此為止,而是進一步下了重手,放了蔣幹的鴿子。恰如商場裏的說法,叫做“殺熟”。你不是總把老同學長老同學短的掛在嘴上嗎,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滅你一道也說不過去。蔣幹勸降不成,便試圖以雞鳴狗盜之術竊取軍事機密。這邊廂卻是將計就計,以“酒”作掩護,請君入甕,騙了個乾坤顛倒,天衣無縫,被賣了還幫著數錢。認真起來,這赤壁之戰,蔣幹倒也算是為東吳立了大功。蔣幹的長相本來有點仙風道骨的味道,後來在戲裏成了鼻梁上貼了塊白膏藥的角色,整個形象鼠裏鼠氣。這一切,怪誰呢?隻得自艾自怨——都是讓他那個老同學害的。反過來,他的老同學周瑜,在酒局中表現出的非凡氣魄、風度和智謀,使這次群英會酒局,成就了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
義勇水滸
在《水滸傳》中,酒表現為一種“勇”的形態。作為英雄傳奇的典範之作,其題材即已決定與酒有不解之緣。書中可謂酒店林立,有關酒的描寫277處,120回中有104回涉酒,占總章節的86.7%。好漢們似乎總離不開一“酒”字,如武鬆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魯智深醉打山門、倒拔垂柳等等,可謂耳熟能詳。《水滸傳》裏,酒代表著義勇,義氣,勇氣,書中凡是正二八經喝酒的時候,都是非常豪放、豪壯、豪氣、豪爽的,實在是“量小非君子,不喝不丈夫”。酒不僅可以解憂,亦能壯誌亦能豪情。《水滸傳》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乃酒之灑脫大氣。宋江平時外在表現給人的感覺,是一個婆婆媽媽優柔寡斷謹小慎微之人,而背不住幾杯酒下肚,望江樓上題反詩,多猛啊,多勇啊!
殞命醉臥
張飛一生好酒,可謂無酒不歡,可是他也因酒而送了命。關羽慘死,“桃園三結義”三去其一。張飛痛不欲生,下了個死命令:限三日內製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以雪兄仇。範彊、張達二位手下大將央告,時間太緊,任務艱巨,恐難完成。張飛大怒,打得二人皮開肉綻,若是完不成,斬首示眾!把兄弟情誼看得重於一切的張飛,麵對關羽之死,此時此刻,恐怕真是唯有酒才能稍許排解他心中的劇痛,醉臥於帳中自是必然。範、張二人當然知道張飛的暴烈性格,懼怕之心不能自己:“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麼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麼他就不醉好了。”於是二人探知消息,夜裏帶刀潛入帳中,時值張飛大醉,成全了二人。如果不是酒精的作用讓張飛醉臥帳中,“三國”的曆史是否會是另一結局,讓人重新寫來?!
酒壯英雄膽
宋江竟在望江樓上題寫反詩,要不是酒後發飆,借他十個膽也不敢,正所謂“酒壯英雄膽”。第三十九回宋江潯陽樓飲酒,獨自一個,一杯兩盞,倚欄暢飲,不覺沉醉。臨風觸目,感恨傷懷。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詞調,書於白粉壁上。一麵又飲了數杯酒,不覺歡喜,自狂蕩起來,去那《西江月》後,再寫下四句詩,道是:
心在山東身在吳,飄蓬江海謾嗟籲。
他時若遂淩雲誌,敢笑黃巢不丈夫!
待宋江把此事忘得一幹二淨時,卻來了個黃文炳咬文嚼字予以舉報,認定為反詩,問成死罪。宋江醉酒,呈一時之勇,幾丟性命,倒也成全了晁蓋、吳用等劫法場搭救之義。另有一次,宋江菊花會飲酒大醉(第七十一回),引起紛爭,幾斬武鬆,險釀大禍。酒醒後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後誤吟了反詩,得他氣力來。今日又作《滿江紅》詞,險些兒壞了他性命。早是得眾弟兄諫救了!他與我身上情分最重,如骨肉一般,因此潸然淚下。”當日飲酒,宋江本想並乘著酒興弄“招安”之想,誰知並不是人人擁護並酒後真言,致使終不暢懷,席散各回本寨。最終,宋江的結局是飲朝廷降賜禦酒而畢命(第一百回),也可算題中之義。
妓院飲酒
宋江與李師師妓院飲酒(第七十二回),豪氣衝天:“大丈夫飲酒,何用小杯。”連飲數鍾,也是乘著酒興,落筆成樂府詞一首,道是: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絳綃籠雪,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幸如何消得?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隻等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離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李師師反覆看了,不曉其意。其實,宋江在訴心曲,也有通過李師師來打通上層關節之嫌,重點應是在說我們的義氣和忠誠可以包容天地,然而四海之內,卻無人能夠理解和賞識。心頭的愁緒千萬種,真叫人以酒澆愁,一夜白了頭。李師師何許人?據《墨莊漫錄》、《東京夢華錄》等書記載,李師師乃北宋末年京城名妓;又有《李師師外傳》寫到李師師痛罵張邦昌等以其獻金營的行徑,是一位“乃脫金簪自刺其喉,不死,折而吞之,乃死”的剛烈俠女。
拚命酒
古人有語:“放膽文章拚命酒。”因義勇而假以“拚命酒”,在《水滸》中形式多樣。如“永別酒”,說的是宋江、戴宗兩人被判斬首,行刑之日,“各與了一碗長休飯,永別酒”;如“分例酒”,這乃是梁山酒店——即諜報聯絡站,接待與宴請新入夥的好漢的一種慣例酒食;如“接風酒”,招待剛上梁山好漢而設,如李應、杜興、郭盛、呂方、湯隆等初上梁山,都高興地吃了“接風酒食”;如“餞行酒”,表達歡送辭別情誼,那喬道清、馬靈二人在“飄外而去”之前,宋江“乃置酒餞別”;如“結義酒”,是結為“拜把兄弟”時喝的;如“慶壽酒”,慶賀誕辰而特意擺下的等等。這各色飲酒場麵,都免不了“拚命”飲酒,而於看似不經意中,刻畫人物形象,烘托情感氣氛,表達義勇之情。對《水滸傳》中的“酒”,金聖歎評點歸納,故酒有酒人,酒有酒場,酒有酒時,酒有酒令,酒有酒監,酒有酒籌,酒有行酒人,酒有下酒物,酒有酒懷,酒有酒風,酒有酒讚,酒有酒題。卻都與義勇相關。
淫媒金瓶
在《金瓶梅》這部小說裏,酒表現為一種“淫”的形態。酒之“淫媒”功能,在很多時候推動著“金瓶梅”故事情節的發展。調情賣相、打嘴犯牙、打情罵俏、淫欲縱色,在醉眼朦朧的這個“金瓶梅”世界裏,酒成了這一切的前奏、媒介和有力的幫襯,甚至成了手段和工具,是一種人生、世情、生活狀態的表達。有人研究統計(《金瓶梅飲食譜》邵萬寬、章國超著),蘭陵笑笑生筆下涉及的飲食行業有20餘種,列舉食品達200多種,其中,酒24種,酒字出現2025個,大小飲酒場麵247次,遠多於小說裏的105處性事描寫。而日本人桑巄平的《〈金瓶梅〉飲食考》,竟然是四卷本巨著。東吳弄珠客說:“讀《金瓶梅》而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乃禽獸耳。”也有人從美食的角度補充了一條:“生饕餮心者,乃美食家也。”確實,《金瓶梅》頗為熱衷於羅列有關飲食文化的場麵,其影響力巨大。莫言寫的《酒國》,後改為《酩酊國》,將飲酒後的狀態作為重點加以突出,描寫的宴會很有排場,那“全驢宴”就讓人咋舌。《紅樓夢》也寫了極有排場的大大小小的宴會聚餐,比如史湘雲發起的蟹宴(第三十七到三十九回),賈珍中秋節煮的全豬全羊(第七十五回)都可算為登峰造極之作。
酒成為淫樂的工具與手段,在《金瓶梅》裏多有表現。比如,西門慶與李瓶兒私通(第十三回),狼狽為奸,“香醪”(酒)在此已然成了淫樂的工具與手段,因酒中的乙醇(酒精)所具有的致醉功能,易致人於朦朧迷茫產生性審美傾向和性衝動,以達成性交合的目的。再如,“金蓮調婿”描寫(第二十四回),“卻說西門慶席上,見女婿陳經濟設酒,分付潘金蓮,連忙下來滿斟一杯酒,笑嘻嘻遞與經濟……婦人一徑身子把燈影著,左手執酒,剛待的經濟用手來接,右手向他手背一捏。這經濟一麵把眼瞧著眾人,一麵在下戲把金蓮小腳兒上踢了一下”。一個“連忙”,暗示求之不得,如獲至寶,一個“笑嘻嘻”,真是“窮耳目之好,極聲色之欲”,而兩個淫心蕩漾的偷情男女,狼狽為奸,借遞酒之機極盡調情賣相之能事。
酒瀲觴灩
《金瓶梅》描寫的以明代為背景的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麵,對世情的悲喜乖戾、社會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具有相當深度的表現和透視,其描寫的生活場景的核心,大多與酒有著密切關係。作品中寫飲酒多以情欲宣泄為主導,酒將“淫”推至人生的舞台上。其藝術表現力在於,在酒之淫媒中,既刻畫和表現了“金瓶梅”世界裏的人物的各自的性格特征,反映了明代世情、生活的實質與真相,也含藉和表現出作品雖然對縱欲深懷憂懼但卻又抵擋不住內裏的飲鴆解渴般的性審美傾向。在這個醉眼朦朧的“金瓶梅”世界裏,西門慶勾引潘金蓮,便是在一片“酒瀲觴灩”的迷漫氣氛中開始的。這種迷漫氣氛始終籠罩著“金瓶梅”世界,酒促成並鑄就了這個酒、色、欲、淫的大千世界。
鴻門宴
這是一個跌宕起伏、險象環生的過程,劉邦屢屢處於危局,卻次次勉力化險為夷,可謂“三波三折”:範增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項羽下令殺劉邦,現場氣氛極為緊張,而“項王默然不應”,此一波也;見原定計劃行將泡湯,範增便提議項莊舞劍助興,在席間伺機刺殺劉邦,空氣再一次緊張起來,正是俗諺“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此二波也;樊噲撞倒守門衛士入帳,“披帷西向立,眥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簡直一巨靈神,還慷慨激昂地斥責項羽,將故事情節推向高潮,簡直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此三波也。“一陰一陽之謂道”,有三波便配以三折,每次轉折都讓人始料不及:其一是項莊舞劍舞得興起,眼看似要得手,卻不曾想橫裏殺出個項伯,與項莊對舞,救了劉邦一命;其二是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之為“壯士”,還讓樊噲喝酒、賜生彘肩,甚至被斥責後還心生慚愧,給樊噲賜了坐;其三是劉邦以“如廁”借口離席逃遁,真正是“放了個屙尿筏子”,溜之大吉。這一“鴻門宴”,在曆史上名氣很大,相比煮酒論英雄那場酒局,是另一場雙龍會,參與者多了不少,而發生的年代更是早了三百年。鴻門宴楚漢群雄、龍驤虎步,強強對話、風雲際會,如果曆史真是一場戲,如果可以重新導演這場戲,是否可以寧願在這場酒局的結尾處,安排虞姬和戚夫人表演雙姝對舞,團圓收官,豈不美哉。然而,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政治的博弈,向來凶險無比,多是你死我活,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過粉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