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酒場紛紛擾擾幾千年,酒皇酒帝、酒聖酒仙、酒侯酒伯等都名滿天下,都是些海量之人。司馬光《和王少卿十日與留台國子監崇福宮諸官赴王尹賞菊之會》說“紅牙板急弦聲咽,白玉舟橫酒量寬”;杜牧稱“身外酒千杯”;焦遂是“五鬥方卓然”;岑參“鬥酒相逢須醉倒”;杜甫“十觴亦不醉”;元稹“五鬥解酲猶恨少”;白居易“十分一盞欲如泥”;蘇軾“花開美酒喝不醉”。從詩句看,這些文人的酒量都令人瞠目,不過考慮其藝術創作之因素,不免有修飾之美,酒量到底如何,恐怕還需考量。
宋人趙崇絢的《雞肋》,曾做了一個統計,並得出結論說,以那個時代所見,中國曆史上酒量最大的人是漢宣帝時期的丞相於定國,飲酒可至數石而不亂。其他高手還有漢朝的大儒鄭康成可飲一斛,漢朝的盧植是一石的酒量,魏晉劉伶的酒量是一石五鬥。一石是多少?按照通常說法是100斤,不過各個朝代的量具大小是不一樣的,沈括換算漢朝的一石,相當於宋朝的32斤。古人說的“數”是指“3”以上,也就是說,這位酒冠軍的酒量,在100市斤以上。後來,許多人的著作也都首推於定國為中國酒冠軍。其實喝酒喝的是豪情、喝的是愜意、喝的是歡樂。即使海量,而如牛飲,最終卻醉倒如豬,也就毫無形象可言了,應以為戒。
酒膽
酒膽指飲酒時的膽量。一般情況是,酒後膽量大。宋無名氏《漢皋詩話·酒膽豩》:“豩字,呼關切,頑也。當在山字韻。劉夢得有‘杯前膽不豩’,趙勰有‘吞船酒膽豩’之句,《禮部韻》不收,《唐韻》亦無此。”宋黃庭堅《次韻周德夫經行不相見之詩》:“酒膽大如鬥,當時淮海知。”《紅樓夢》第七九回:“(薛蟠)是有酒膽、無飯力的。”《紅樓夢》第八十回:“薛蟠有時仗著酒膽,挺撞過兩次。”酒後膽大不免有的人借酒裝瘋,喝了酒亂搞一氣,過後說聲“Sorry”。有時是有些平時不好說的話,也有借著酒勁而“鬥膽”進言的,卻也不乏成功之例。
素酒
唐三藏曾說到:“你兄弟們吃些素酒也罷。”飲素酒也是有致醉的功能。這個“素酒”是什麼?大約是與“葷酒”相對應吧。一般而言,所謂“素酒”也就是粗釀的酒,沒有經過“蒸餾”工藝,隻是簡單地濾除酒糟,餘下渾濁的度數極低的酒水,為不致較快變質、保存期長一些,人們會將其置鍋裏煮開。推論言之,這種渾濁而看像較差的酒水,對人暢飲的欲望的吸引力似乎不太大,是以稱之為“素酒”。不過,另一種說法更有意思,這“素酒”不容易喝醉,和尚喝了似乎也不容易“破戒”,所以叫“素酒”。與之相對,明朝已有像今天一樣經“蒸餾”工藝的高度白酒,味道香醇誘人,要害是酒精度較高,容易整醉,和尚喝這種酒可能三兩下就被“拿翻”,而醉酒是為“破戒”——就跟吃葷一樣,所以叫“葷酒”。我們看《水滸傳》裏人們喝酒,經常一整就是以“桶”為計,那應該就是素酒了——那年代,蒸餾工藝還未普及,你讓那些英雄好漢喝上一桶茅台試試!可以試想,在今天,可能“二鍋頭”就是“葷酒”,“啤酒”也許可稱之為“素酒”了。
酒骨
酒骨在於飲酒者的風骨、度量。當代作家詹穀豐在短篇小說《曲水流觴》中展現他父親的“浩然酒骨”,寫頗有“酒骨”的鄉村小學校長父親耿直不阿的飲酒生涯,雖在文革當中被迫害為學校打鍾人,他仍以人品贏得了老師和村民們的尊敬。雷達在《詹穀豐短篇小說的文化內涵》中有這樣一段精辟的闡述:“都說酒是慢性服毒傷脾傷胃終至喪生,酒是社交品,酒是攻關的敲門磚,酒能壯膽,酒還能讓人撒野。但這似乎發生在投機鑽營精神無能者身上。對於精神高岸者,酒又成了甘飴,成了一種風骨,一種度量,一種尋找知遇的導源。”
酒令
酒令乃是一種獨特的酒文化內容,富於詩意和情趣,是酒文化中的文化精粹。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酒令就在黃河流域的宴席上出現了。酒令分俗令和雅令。猜拳是俗令的代表,雅令即文字令,通常是在具有較豐富文化知識的人士間流行。白居易曰:“閑徵雅令窮經吏,醉聽新吟勝管弦。”認為酒宴中的雅令要比樂曲佐酒更有意趣。文字令又包括字詞令、謎語令、籌令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投壺遊戲,秦漢之間的“即席唱和”等都是一種酒令。西漢時呂後曾大宴群臣,命劉章為監酒令、劉章請以軍令行酒令,席間,呂氏族人有逃席者,被劉章揮劍斬首,為喝酒遊戲而戲掉了腦袋,這也許就是戲中之戲了。此即為“酒令如軍令”的由來。唐宋是中國古代最會玩的朝代,酒令當然也豐富多彩。白居易便有“籌插紅螺碗,觥飛白玉卮”之詠。酒令在明清兩代更步上層樓,發展到了五花八門、琳琅滿目。清代俞敦培將酒令分為四類:占令、雅令,通令、籌令。籌令是酒令中的重頭戲。總的說來,酒令用來罰酒是其功能之一,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活躍飲酒時的氣氛。可以設想,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像催化劑,使酒席上的氣氛活躍起來。
在一般生活宴飲中,行酒令可謂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不大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對對聯、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備的行令方式。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現在一般叫“猜拳”、“劃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幹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兩人出手後,相加後必等於某數,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字,如果甲所說的數正好與相加數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相同,或都沒有說中其數,則不計勝負,重新再來一次。還有就是“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助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隻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決定負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於女客。如《紅樓夢》中對這種場景就有生動的描述。
籌令
行酒令而用到籌子,是為籌令。說起籌令先要弄明白什麼是籌。籌一般用竹木削製而成,古人來進行運算,可以說是古代的算具,因此籌也被引申為籌謀、籌劃。《漢書·高帝汜》記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現在把軍事指揮將領在室內製訂作戰計劃,即稱為運籌帷幄。其中的籌,即為籌劃、籌略、籌謀之義。從唐代開始,籌子在飲酒中就有了兩種不同的用法,一是仍用以記數,如白居易詩“醉折花枝作酒籌”中的“酒籌”即為此類,這種意義下的籌在後代酒令遊戲中仍可見到,作用是以籌計數,後再按所得的籌的數量行酒。另一種就比較複雜了,人不滿足於籌子的原始用法,把它變化成了一種行令的工具。籌的製法也複雜化,在用銀、象牙、獸骨、竹、木等材料製成的籌子上刻寫各種令約和酒約。行令時合席按順序搖筒掣籌,再按籌中規定的令約、酒約行令飲酒。據考,唐代的《論語玉燭》酒籌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種籌令。籌令的包容量很大,長短不拘。大型籌令動輒有八十籌,而且令中含令,令中行令。籌令因有這樣的特點,才有能力從長篇巨作的戲劇《西廂記》及《水滸傳》、《聊齋誌異》、《紅樓夢》等小說中取材,也才能有包容像《易經》的六十四卦等具豐富的內涵。酒籌文化是中國飲食合餐製的產物,它的本質是農業文化。酒宴中的酒籌令有著很大的文化含量,參加者自古今名著、詩詞歌賦,至天文地理、民俗俚語,都要胸中有數才能現場發揮得好而不被罰酒。人們在歡宴中也鍛煉了才思敏捷和競爭精神;既活躍了飲食的氛圍又增添了審美情趣。當然,我們也要看到,時事變幻,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難以設想,在高節奏運轉的現代化生活的今天,再有幾個年輕人,坐在麥當勞裏,慢騰騰地玩什麼《紅樓夢》酒籌了。
酒令大如軍令
《紅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鍾酒,笑著說:“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讓誰去喝,酒令是最主要的一種方式,鴛鴦以大如軍令來行使酒權,著實是趣事一樁。飲酒行令花樣不少,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負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投壺的飲酒習俗,源於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投去,以投入壺內多者為勝,負者受罰飲酒。在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立“監”,在漢代時更有“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
貴妃醉酒
唐玄宗與楊貴妃相約,到百花亭品酒賞花,卻爽約了。良辰美景奈何天,雖景色撩人欲醉,貴妃也隻好在花前月下悶悶獨飲,一會不覺沉醉,邊飲邊舞,嘴裏念叨:“李二郎你枉為人君,說話不算數……”酒入愁腸,一時春情萌動不能自持,竟至忘乎所以,頻頻作出種種求歡猥褻狀,倦極才怏怏回宮。這即是有名的“貴妃醉酒”。這個醉酒,可是美中見醉,醉中見美,貴妃與太監、宮女們演了一出好戲。這是唯一的美人酒局,而且是唯一以女子為主角,入選中國古代“十大酒局”實在是情理之中。由此,便有了著名的京劇劇目《貴妃醉酒》。據說《貴妃醉酒》最早的版本是昆曲。原曲目中貴妃大醉後自賞懷春,輕解羅衣,春光乍瀉。當然高力士們不解這種風情,倒也無傷大雅。後來梅蘭芳親自出手,以霹靂手段進行“去汙化處理”,所有少兒不宜內容統統搞掉。於是,《貴妃醉酒》變成了今天8歲以下孩童也可觀賞的正劇。
酒壯慫人膽
古代有一個因酒而與家庭暴力相關的著名故事叫“醉打金枝”,這次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故事講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這個平時膽子不大的男人在家宴後,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民間看法,這是為天下所有懼內的男人出了口惡氣。俗話說,小夫妻打架不記仇。盡管這場家庭糾紛鬧騰的動靜兒挺大,結果卻皆大歡喜,郭曖和升平公主的感情從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於飛。升平公主此後變得賢淑無比,有不少世人稱讚的事跡流傳下來。這也應了“打是親,罵是愛”的老話,其推波助瀾的媒介,卻是宴飲中的醇酒,倒也十分有趣。
酒過三巡
席上飲酒,一麵是生理的反應,另一麵則是心理的反應,而兩者又是聯係在一起的,情緒的高漲則是肯定的。辦席最怕不熱鬧,能把酒喝起來,就不愁了。特別是前三杯很重要,一般而言,一旦“酒過三巡”,局麵一般就會活泛起來。一些人紅著臉端著酒杯主動走過來,一掃開始時的拘束,問長問短,主動交談。到高潮時分,就是捉對廝殺,甚至滿口“大哥”、“鐵哥們”、“大叔”的亂叫,隻要能勸別人把酒吞下去,什麼好聽的話都用上了,甚至是連拉帶扯、連抱帶灌,不引得全場喝采決不罷休。此時就要抓住機會,有一些不方便說的或求人辦事的大可直說出來,於是在大家“是兄弟幫這點忙算得了什麼”的聲中,不管是不是想答應其結果是肯定要答應,於是當事人為了表示決心還要抱在一起多喝幾杯。正事談完了,於是一生身輕鬆,為了表達謝意,還要豪爽地與所有人再飲幾杯。接下來可以說已經到了不受大腦控製的程度,說也說不清、站也站不穩,但是抓酒瓶的手卻是緊緊地,勸別人喝酒一點也不會放鬆。最後要買單了,一個個豪氣十足,嗓門一個比一個大,越沒錢的嗓門越大,爭著要買單,在吵鬧聲中繼續相約,下一場到什麼地方喝酒去。
在鄉村吃酒
千禧年金秋時節,出差到縣裏,體驗了一把村莊擺酒席的熱鬧。在一間黑瓦房的堂屋裏擺著一桌,東邊房間和西邊房裏各置兩桌。在屋外空地上擺放著十來桌,一色的方桌,一色的長凳。席還未開,紅紅火火的氣氛已經被小孩們提前渲染開來。到正式開席,小小的農家院壩一下子聚集了上百人,問候致意的,敬煙讓茶的,忙得不亦樂乎。醒目的是,每一席桌都放上了一瓶酒。飲料、茶水和煙可以沒有,但酒是決不能少的。席開了,冷盤、炒菜端了上來,酒已倒好,大家都想急於下手,可還要等席上年長者先舉杯揮筷發話才能動作。酒席漸入佳境,冷盤熱炒吃完,肚子裏墊了底,就上大菜了。鄉下酒席講究一個實在,裝菜的是海碗,肉是肥豬肉,好酒席一定要油水足,大菜多,吃得有剩餘而不是剛剛夠吃。這樣的場合,最引人矚目的毫無疑問是喝酒猜拳。酒量大的幾個人湊到了一塊海喝,我作為遠方的客人也被生拉活扯地加入其中,幾大碗酒下去,便有了許多酒意,有些人還開始摟摟抱抱、絮絮叨叨,他們沒覺得有什麼不妥。村裏人說,這樣就對了,哪有趕上酒席,光吃飯不喝酒的!還說“客人喝酒就得醉,要不主人多慚愧”。第二天,大家還不斷提起這次酒席。婦女們回憶著紅燒肉和“燉膀”,男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酒席上的猜拳喝酒的經典之戰。
由此想到蘇東坡“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予女王城東禪莊院”所賦的詩:
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
稍聞決決流冰穀,盡放青青沒燒痕。
數畝荒園留我住,半瓶濁酒待君溫。
去年今日關山路,細雨梅花正斷魂。
早春景色中想到去年途中細雨斷魂情景和友人送餞的盛情,不由得令人動容,,而詩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應是“半瓶濁酒待君溫”,把酒作為了友情的媒介和載體,寓情於酒,情在酒中,恰如俗話所說“一切都在杯杯頭”。如是沒有酒,情感之表達未免大打折扣。
酒中情態
飲酒暢敘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項濃墨重彩的傳統,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因得到美酒的滋潤而升華,對飲者較容易敞開心扉,表現出真誠、坦率、豪爽的一麵,進入一種推心置腹的境界。一位作家說:“酒是一種感情的催化劑,可以幫助人釋放情感,從而激發人全新的感受。”飲酒的人都應有體會,整上幾大杯,人的情緒便會高漲,思維會活躍,可能還會激發靈感。
酒後“二麻二麻”的感覺就是與平時不一樣。俗話說酒壯英雄膽,借助於酒精的作用,平時沉默寡言的人也可以滔滔不絕,甚至能夠妙語連珠。酒後有說訴說衷腸的,有唱京劇或者唱一些高亢的曲子的,也有悶聲悲戚的。有這麼一種說法,酒後喜歡唱歌是較樂觀的人,酒醉心不醉。醉酒信口開河亂承諾是具有一定消極傾向的人。醉後哭泣是自卑較感重、有許多委屈、常發牢騷的人。醉後就睡是屬於理智型的人,能自我約束。醉後愛笑是個性樂觀隨和而有幽默感的人。酒後喜歡嘮叨是屬於懷才不遇的的人。喜歡獨自默默喝酒是落寞寡歡型,拙於交際與詞令的表達,個性孤獨,為人拘謹,其內心明辨是非而表現怯懦。還有的喝酒人,諸如喜歡續攤喝酒的,喜歡交友及展示酒量、炫耀財富的,喜歡劃拳助興的等等,情態各異,不一而足,其實都是各自內心世界、性格習慣的外在表現而已。
精彩離奇
以“精彩離奇”來形容酒,人們可以在對“酒是什麼?”的回答中窺見一斑。古人有很好的經驗總結:“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怒性,獨冠群物,藥家多順以行其勢(《神農本草經》)”;“酒,少飲則和血通氣,壯神禦寒,遣興消愁,辭邪逐穢,暖水藏行藥勢(李時珍《本草綱目》)”;“酒乃百藥之長(《前漢書·食貨誌》)”。可是有人說,酒是穿腸毒藥;有人說,酒是燃身硝焰;有人說,酒是生命之水;有人說,酒是美女,初見她時,她情竇初開,再見,她欲拒還迎,愛上她時,她放蕩不羈,許多人就在這種挑逗下,無力自拔。
美國人福克納說:“酒是蒸餾的藝術。”德國人說:“酒能打開話匣子,但不能解決問題。”俄國人說:“酒可以保存東西,但不能保守秘密。”法國人說:“酒是血,酒是愛情……”這酒啊,到底是什麼?是才情,看“李白鬥酒詩百篇”、“詩萬首,酒千觴”;是友情,看“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習”、“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愛情,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人情,看“相逢一笑是前緣”、“濁酒一杯喜相逢”;是豪情,看“醉臥沙場君莫笑”;可解愁,看“愁來竹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陽春”。不管是什麼,總之“精彩離奇”,“酒逢知己千杯少”、“煙出文章酒出詩”的絕唱,武鬆酒後打虎、魯智深醉打山門的英雄氣概,劉姥姥醉臥怡紅院的千古笑談等等,隨手即可拈來。可謂是酒中人生道理大,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凡夫俗子歎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