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5、花看半開意朦朧——性靈酒文化(3 / 3)

開心辭典

適度飲點酒,感覺真不錯。《開心辭典》的成功與此結緣。這是央視一個有名的欄目,主持人王小丫對傳統“考官形象”進行了顛覆,她用親情、微笑、鼓勵,驅散了考場的恐懼,讓人們回歸對知識的欲望。她的成功有“秘訣”,每次在錄製節目前半小時,送上啤酒給選手:“希望他們興奮,錄節目時保持輕鬆。”喝酒後的大多參與者,在台上確實往往是妙語連珠、妙趣橫生。“你確定嗎?”“不再改了嗎?”小丫的眼睛常常調皮地望著回答問題的選手,喝過酒的參與者當然也就更加興奮地表述著自己的智慧和真誠了。酒精把參與者的人生化開融解了,難以遏製地噴發而出。似也有極而言之者——天下喜酒、愁酒、苦酒、毒酒、假酒,古今煙雲事,都在一壺中。

酒品人品

不同社會層次的人,飲酒各有表現,酒品可見人品。清代阮葵生所著《茶餘客話》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若勸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通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土人亦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這裏說到“君子飲酒,率真量情”,同時刻劃了酒林中一些近乎虐待狂的蠻飲者,他們胡攪蠻纏,步步進逼,層層加碼,必置客人於醉地而後快。這些人往往還振振有詞,什麼“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人生難得幾回醉”呀,完全是把沉溺當豪爽,把邪惡當有趣。其實人們酒量各異,對酒的承受力不一;強人飲酒,不僅是敗壞這一賞心樂事,而且容易生出事端,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作為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既要熱情,又要誠懇;既要熱鬧,又要理智。切勿強人所難,執意勸飲。還是主隨客便,自飲自斟。

酒品中表現人品是較為顯性的,幾大杯下肚,一些人“本真”的東西往往就出來了,攔都攔不住。有廢話連篇滔滔不絕者,似乎整個酒桌以他為中心,他和誰都是朋友,不管天文還是地理,不管古今還是中外,隻要別人說到的事,他一定知道,這種飲者的人品還算不錯,充其量是一個好事者,最大的優點或者說缺點就是喜歡探秘,但一般不會因秘害人。有逢人必敬者,隻要腹中酒量達到一定數量,就會拿起酒杯給誰都敬酒。拿著個酒杯讓誰喝誰就得喝,不喝就是不給麵子,看不起,此等酒公最大的優點就是你喝的多少他不管,關鍵是喝不喝,應該說人品也算不錯,說到底就是一個麵子。有撒潑耍賴者,當酒精作用神經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變得暴戾和無常,借著酒勁稍有不順就會出言不遜,甚至借著酒勁製造暴力事件。此等酒公人品不敢恭維,在生活中最好敬而遠之。有隻說不喝者,拿著個酒杯,不管你怎麼說,杯中之酒就是不下,幾輪下來,別人都麵紅耳赤了,隻有他還依然如故,這種可是所謂的喝酒人了,與之相處得保持警惕,此乃心計叵測之人,對良善之人而言,理應遠之惡之。有隻喝不言者,以喝為主,話很少,甚至是越喝話越少並且凡敬必喝,到最後一切盡在酒杯中,這種飲者之人品大多比較忠厚,性格誠實,可信度高。有喝了蒙頭大睡者,一般酒量都很大,經常會喝得酩酊大醉,隻要一上酒桌,一般都會喝多,此等酒公人氣指數可嘉,性格沉穩。有能喝而在酒桌上滴酒不沾者,此等人通常巧舌如簧,而且性格詭異,與之相處總是讓人有點他是主人的感覺,總覺得不踏實,通常以不能喝酒為由靜觀酒場風雲,其人品實在不敢恭維。也有“一杯就醉,千杯不倒”的,有“以茶代酒”的,還有“以水充酒”作假的,形形色色,各擅勝場。因酒識人,因酒品人。在觥觴交錯之時,人性中一些潛藏的平時不易暴露的本性就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酒品非人品,但酒品有時即人品,通過酒品,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性格中的本來麵目。

酒神曲

酒乃天地之間的尤物,進入肚腹而不能充饑、不能解渴,卻衝擊於於人的心神。心神經酒一滋潤、一刺激,便產生莫可名的變化,這人的言和行,便“飄飛”起來了。人類自有了酒,生活便有了豐富多彩,曆史便有了斑斕多姿,茫茫塵寰便增添了許多有趣的風景,短短人生便增添了許多悠長的滋味。張藝謀導演的電影《紅高粱》中,我們似可窺見帶著現代主題意識的“醉入東海騎長鯨”、“入歌須縱酒”等難以數計的唐宋時代的酒的詩境。聽一聽《酒神曲》(又名“敬酒神”,張藝謀填詞、趙季平、楊鳳良作曲,薑文演唱),投入地體會一把:

九月九釀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氣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陰壯陽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喝了咱的酒/見了皇帝不磕頭/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一四七三六九/九九歸一跟我走/好酒好酒好酒/好酒。這裏吟唱了一曲絕對自由之歌,與道家哲學倡導的“乘物而遊”、“遊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裏搖頭擺尾的烏龜,也不做受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裏馬,其內蘊上是暗合的。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的確是中國酒神精神的追求所在。

曆史是條長河,河中對了酒,河水便奔流得更浪漫,更生動,翻騰起的浪花千古後仍使人感到精彩。上至宮廷,下至市井,高貴者,卑賤者,都喝酒。金元殿裏的天子賜宴,三家村時的老翁對酌,雖然檔次不同,氣派迥異,但把佳釀或酒醅喝下肚子,並品味那個美妙地過程,讓思想和精神肆意地天馬行空一回,則是一樣的。

一種悟性

酒一頭連著人,一頭連著神,一個是世間的人所說的飲食,一個是神吃的飲食——祭品。酒通了神,豪飲之,則可導致情感的放鬆、思想的活躍甚至迷狂的出現。其中,差異僅在程度深淺而已。迷狂或者說由醒而醉的狀態使現實的人能夠以非實在的虛幻心理去感受、體驗,回味現實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嵇康《聲無哀樂論》寫到:“酒以甘苦為主,而醉者以喜怒為用。”幾乎是把酒與哲學放在介於情感與宗教之臨界點上相溝通。烏納穆諾在《生命的悲劇意識》裏論述,“哲學常常把自己轉換成一種精神上淫媒的藝術。而且,常常是一種把悲愁止息成睡眠狀態的麻醉劑”恰好與此對應。人類酒神意識的誕生,醉境的陶冶可以把人類意識的深層憂懼意識化入混然的忘我之境,對現實的生命流程(從生到死的過程)必會產生強烈的體悟和感慨,因此,酒所具有的水的外表、火的內核,對人類來說可以產生一種悟性,其當下的意義便是對生活或是生存方式的抉擇。

品酒

對於放在桌子上的酒,可以“喝”,更可以“品”。有人說:“品酒與喝酒的區別在於思考。”在西方,品酒被視為一種高雅而細致的情趣,鑒賞紅葡萄酒更是有閑階層的風雅之舉。品酒可區分成5個基本步驟:觀色、搖晃、聞酒、品嚐和回味。隻要有敏銳的感覺和靈性,付出相應的耐心和時間,你一定可以領略其中的玄妙和悠然。程世爵《笑林廣記·酒品》載言:花間月下,曲水流觴,一杯輕醉,酒入詩腸。這樣“輕醉”、“詩腸”的飲酒,真可謂之“儒飲”,讓人感覺更多的在於品酒而非豪飲買歡,是為一景也。

獨特方式

在一些酒俗中,其飲酒方式也是相當的獨特。比如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逢喜慶日子或是招待賓客,抬出一酒壇,大家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著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人。飲酒時的氣氛真夠熱烈的。再如“轉轉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俗,在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一習俗,有個動人的傳說。那說的是,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拜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鬱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於是從早轉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後來神靈告知隻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後,還會有新的酒湧出來,於是三人就轉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幕天席地

劉伶為“竹林七賢”之一,而他既沒有阮籍、嵇康的曠世奇才,也不像山濤、王戎那樣仕隱雙修,一生幾與政治無緣,而唐代官修的《晉書》甚至專門為他立傳。其實提到他,似乎隻有一個字——“酒”。他留下的唯一一篇文字就是談酒的,是有“意氣所寄”之譽的《酒德頌》,宣揚老莊思想和縱酒放誕之情趣。《酒德頌》劈頭而來:“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物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把天當作帳幕,把地當作席子,以太陽為門,以月亮為窗……字裏行間,彌漫著極其強烈的自我意識,似乎偌大的宇宙還裝不下他那平凡的肉身!魯迅先生說:“真的‘隱君子’(指隱士)是沒法看到的。古今著作,足以汗牛充棟,但我們可能找出樵夫漁父的著作來?他們的著作是砍柴和打魚。”由此理言之,劉伶應是真隱士,他的主要著作是“喝酒”。在一般人眼裏,劉伶常酒後失態,而細察之,並非酒後亂性而更可能是刻意而為,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他喝酒喝到興頭上時,常脫光了衣服在家裏裸奔。一次,正巧客來,該客人便說了他幾句。誰知劉伶把眼一瞪,反問道:“我是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褲子的,你怎麼鑽到我的褲襠裏來了?”一個人能夠真正率性,又不要“臉麵”,而與時代之風潮又有所契合,就可以成為“明星”。由此似可以解釋“當時人”不但不斥責劉伶的酒後行為,反而讚之曰“名士風流”——“率真”、“瀟灑”、有“個性”。

飲中八仙

曾經有過這麼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麵記錄下來並傳於後世。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裏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聖,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束,再來十壇……

這麼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於是乎,就有了——“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的一仙賀知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的二仙汝陽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的三仙李適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的四仙崔宗之;“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的五仙蘇晉;“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六仙李白;“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七仙張旭和“焦遂五鬥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的八仙焦遂。冠軍酒局讓政治走開,讓殺伐走開,讓一切不痛快消失,讓所有快樂降臨——這大約就是為什麼評選盛唐飲中八仙長安酒會為第一名的重要原因了。

讀杜甫《飲中八仙歌》,感覺最突出的是兩個字——熱鬧。而熱鬧之中卻又意趣興然,把“飲中八仙”描繪得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當是怎樣一種盛況啊!

雖然曆史上並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我們寧願相信有,看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不搞在一起都有點對不住人。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盡管年齡相差四十多歲,他們也應該一聚。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裏開懷痛飲。反正,如果你不能證明他們沒在一起喝過酒,那你就應確信,是吧?

曲水流觴

通常而言,曲水流觴也稱之為曲水宴,說的是被邀請的人士列坐溪邊,由書僮將盛滿酒的羽觴放入溪中,隨流而動,羽觴停在誰的位置,此人就得賦詩一首,倘若作不出來,可就要罰酒三觥了。最讓人難忘的是永和九年蘭亭裏的曲水流觴。是時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觴一詠,豈不痛哉!雅會,詩文,還有流傳千古的書法神品,讓這曲水流觴,這一杯酒,盛載著真正的文采風流,傾倒無數後人,為之神往、沉醉。可惜,蘭亭集會就像《廣陵散》,一出現遂成千古絕唱,更像桃花源,永遠變成了一個沒法再尋的美夢。據史載,在這次遊戲中,有十一人各成詩兩篇,十五人各成詩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詩,各罰酒三觥。王羲之將大家的詩集起來,用蠶繭紙,鼠須筆揮毫作序,乘興而書,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蘭亭集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為“書聖”。王羲之這次蘭亭之會,雖也舉行祓禊祭祀儀式,但主要進行了“曲水流觴”活動,突出了詠詩論文,飲酒賞景,對後世影響很大。在紹興,“曲水流觴”這種飲酒詠詩的雅俗曆經千年,一直盛傳不衰。

抒懷寄意

善飲的文人將喝酒作為抒懷寄意的獨特方式。李白謫仙人的醉態,傲氣,飄逸出塵的性格,令世人驚奇。你要是認為李白隻是一個嗜酒如命的酒鬼,那就大錯特錯了。李白的愛酒,李白的醉酒,應是一種骨子裏對權貴的篾視,對不能一展生平抱負的失望,是一種對社會現實不滿的放浪姿態。李白以醉來抗爭,多少有點消極,但相對那些“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的趨炎附勢之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真是雲泥之別,這醉也是其高貴品格的深刻寫照。魏正始時期的阮籍,平時就是酒不離口,終日沉迷醉鄉,還曾經連醉三月,逃避和司馬氏結親。難道阮籍的醉隻是一種逃避政治爭鬥的方式?在魏晉這個亂得不能再亂的亂世,魏晉名士多死於非命,阮籍得以善終,恐怕得益他的酒醉。不管是李白的醉,還是阮籍的醉,始終讓人心酸,他們本是最清醒者,最具才華的人,卻不得不醉,不能不醉,不可不醉。這是個人的悲哀,更是社會的悲哀。百無一用是書生,但往往“書生意氣”卻是一種氣節,一種風骨,一種品格。君不見現在諸君子為了升官發財,求名利,削尖腦袋四處鑽營,厚著麵皮到處奉迎,慣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人前是一套人後另一套。這又讓人更懷念酒中高士的醉,雖然是醉得讓人心酸。

秀色

酒通人氣,尤其茅台、五糧液,大米、糯米、小麥、玉米、高粱五穀積雜成醇,恰似生活酸甜苦辣鹹五味提取精華,濃縮出的多情人生,也謂秀色可餐。秀色慰傷懷,鳥鳴洗倦心,朝夕風露,托物寄懷,乃舒心達性的良策。酒樽烈豪傳,酒品風懷祭,酒道托筋骨,酒風遺壯誌的杯酒人生延綿至今仍舊碰撞交盞。而酒後積攢時日觸酒生情、追慕古昔,筆頭千字、胸中萬卷的才能與抱負,借酒抒懷,筆讚人生。萬事講求意境的國人,借美酒之清承皎月之輝,對青天發出豪情萬丈,而酒口的延綿使得此境界逾轉逾曲,逾曲逾深,令人玩味不已。至此酒樽間開啟心靈盛宴。乘酒而興,晾曬喜悅,是古往今來人人天經地義的樂事,樂事講求三位列,良辰,美酒,佳人,而這美酒入懷,頓心生靈胎,辰景即刻風情入眼,細草,香生,疏鬆,橫斜,影落,空靜,小洞,幽生,佳人亦風采煥發,雲想衣裳花想容,隔座而列亦心有靈犀,暖燈映得人麵紅,就是這酒後溫柔的觸目,舊物拾新顏,正可謂世間微塵裏,吾愛聽秀色,隻享貪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