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且說無酒不風流——境界酒文化(1 / 3)

“琴棋書畫酒、無酒不風流。”琴達、棋智、書情、畫韻,唯酒風流。這風流不與“下流”為伍,實在是高雅、雄放、鼎立時代潮流的風流,也就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之風流。毛澤東提到的風流人物都是些什麼人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者流,且還“俱往矣”。何等風流氣派。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此句出自毛澤東寫於1936年2月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毛澤東1945年8月28日從延安飛重慶,與國民黨談判,10月7日,毛書此詞回贈柳亞子,隨即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表。這首詞一氣嗬成,環環相扣,何等氣勢、何等胸懷!尤其“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何等豪邁!此詞真有橫空出世的氣魄,要說是惹得當時自我感覺不是一般良好的老蔣“七竅生煙”,也絕非誇大其詞。

把酒酹滔滔

風流人物心情如何?與酒粘連在一起的時候不少,有些特有的情形,還非酒不足以表達!且看毛澤東所寫《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1957年1月號上,“把酒酹滔滔”,酹是古代用酒澆在地上祭奠鬼神或對自然界事物設誓的一種習俗。這裏是麵對著滾滾東去的江水,一腔難以抑製的革命激情,就像是洶湧的波濤那樣翻騰起伏,追逐著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何等心情!

談笑把盞

毛澤東一生雄才大略,詩文驚世,但並不好酒,卻也不乏與酒沾邊的故事。上個世紀,川人張誌和算得上一位孤膽英雄了,他的“潛伏”經曆,大約餘則成們也就是如此。1952年張誌和寫給政務院參事室的《張誌和自傳》中記載,曾與毛澤東把盞:“主席一麵同我談話,一麵喝著白酒,吸著香煙,態度十分親切和藹。”衛立煌的秘書趙榮聲也有個回憶錄,憶衛立煌去延安麵見朱毛的往事,其中有道:“毛主席酒量大,談笑風生,宴會曆時甚長。”張誌和、趙榮聲都提到毛澤東喝酒,雖沒有交待喝的什麼酒,但以當年中央和延安方麵“極其刻苦”的情況,想必不會是什麼特別的美酒吧?

不喜歡酒的人永遠不會有出息

共產黨人稱馬克思為“老祖宗”,他有句話說得很厲害,叫做“不喜歡酒的人永遠不會有出息”。酒與馬克思確有很深的關係,參觀過位於德國西南邊境的小城特裏爾馬克思故居的遊客都知道,那裏有賣印著馬克思頭像的黑比諾葡萄酒。這是當地為了紀念“特裏爾的兒子”偉人馬克思而生產的一款中等品質的葡萄酒。據說這也是當年馬克思最喜歡飲用的葡萄酒之一。馬克思在流浪他鄉的日子裏,常常懷念的就是家鄉的葡萄酒。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通信中,述及喝酒的有400處左右,他們在酒文化方麵都有很好的認識和修養。在《資本論》等一些著作中,馬克思和恩格斯也經常以酒產業的例子來闡述勞動價值,分析社會資本的構成和不合理現象。馬克思說勞動創造曆史,群眾創造曆史,實踐創造曆史,酒的產生,是勞動積累產生的幸福,實質上是人們在勞動生產過程中根據實踐積累而得。果子掉在地上,發酵以後,動物吃了或人吃了,感覺到一種心靈的愉悅,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解釋。

國酒之父

周恩來被尊為“國酒之父”,蓋因其酒品及風度而非簡單的“好酒量”。當然“好酒量”也一個是重要因素。尼克鬆《領導者》一書說道,周恩來回憶“過去能喝。紅軍長征時我曾經一次喝過25杯茅台”。又說到周恩來以烈性酒推銷員的眼神和口吻說:“長征路中,茅台酒是我們看作包治百病的良藥,洗傷、鎮痛、解毒、治傷風感冒……”1945年秋天有一個重大曆史事件,即“重慶談判”。談判開始了,喝酒也開始了。敬酒時周恩來代替毛澤東一杯接一杯酒地幹,每次都要連喝兩杯。他是擔心“酒裏有人做手腳,放毒”。何等的酒品和人品!1972年2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國宴上,電視攝像機拍下了周恩來與尼克鬆滿臉喜悅地用茅台幹杯的鏡頭,並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隨著這個曆史性的“幹杯”而名震世界。為恢複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率230餘人的龐大代表團飛抵北京。這是戰後日本首相首次訪華。在上海的宴會上,周恩來流露出近些年來少有的喜悅,舉起酒杯頻頻向客人們祝酒。他與田中、大平碰杯的時候說:“我真希望同你們通宵暢飲啊!但是,我還必須為你們的下次訪問留有餘地。”田中素不嗜酒,就是喝兩口啤酒都要臉紅,但聽了周恩來真摯動情的話語,他深為周恩來誠摯迷人的外交風度所折服,情不自禁地離開座位,向周恩來總理、姬鵬飛外長等祝酒,也特別向大平、二階堂進等日本官員祝酒,一連喝了好幾杯茅台酒。大平悄悄告訴周恩來:“我還沒有見過首相離開座位去敬酒呢,這是首相破天荒第一次喲。”後來,田中角榮曾經專門以詩寫周恩來:“軀如楊柳搖微風,心似巨岩碎大濤。”在重慶與國民黨談判時,有個背照相機的記者親見周恩來在酒場上的情景,無限感慨地說:“唉,一個周恩來就打敗了整個國民黨……”

“解決危機”

1974年4月,時任副總理的鄧小平代表新中國政府領導人第一次登上聯合國的講壇,出席聯大特別會議後,對基辛格進行了拜訪。這是中美關係於1973年初春明顯升溫後,由於國際形勢以及雙方國內政治的變動而走向猜忌和一波三折的時期。他們談到了“水門事件”,談到了前蘇聯,談到了日本……也談到了茅台酒,美國出版的《基辛格會談秘錄》對這次會談有如下一段文字:“基辛格一再用中國的方式端起茅台向鄧小平敬酒。基辛格的助手溫斯頓·洛德開玩笑說:‘我相信我們用茅台可以解決能源危機。’鄧小平接過他的話幽默地問:‘那我們也能解決原材料危機嗎?’基辛格也以美國式的幽默作答:‘我想隻要喝了足夠的茅台,我們就能解決一切問題。’鄧小平馬上接著說:‘那我回國後一定增加茅台的產量。’在會談中,這成了一段輕鬆的小插曲。”

四瓶酒

有一種風流,表麵看波瀾為驚,骨子裏卻透著清正廉潔的高尚風範。著名畫家範曾講述當年親曆的一件往事:“那是在青聯任職時,錦濤同誌奉調去貴州任職,臨行前請在京青聯委員辭行。錦濤同誌拿出四瓶酒擺在桌上,說這是我自己薪水所購,大家放心。否則,我是沒有資格去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此事已過去多年,卻彌久逾新。這不僅是因為胡錦濤自掏腰包所購“四瓶酒”所彰顯的廉政品格和清廉作風,更主要的是我們從中看到了其心目中的嚴格的廉潔標準和幹部任職的基本資格,那就是作為領導幹部必須公私分明,“苟非吾之所得,雖一毫而莫取”。正因為有如是觀,所以胡錦濤不僅在任職貴州省委書記之前,自掏腰包招待自己個人請來的客人,而且在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之後,仍然恪守清廉,謹記為官的基本資格,在去西柏坡學習考察時,堅持向西柏坡賓館交付自己就餐的30元餐費。歐陽修之所以說“禍患常積於忽微”,《三國誌》上之所以說“勿以惡小而為之”,《韓非子》中之所以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老百姓之所以說“小口不補,撕破二尺五”,就是早已預見到“小錯”“小過”“小惡”“小腐”積累起來、發展下去,必定會鑄成“大錯”“大過”“大惡”“大貪”的嚴重後果。所以,胡錦濤20多年前自掏腰包宴客時話語中所昭示的廉政標準和為官基本資格,不僅是對曆史教訓的概括和總結,而且也是對我們今天各級官員的教誨和警示。

飲中豪傑

許世友是解放軍高級將領,是一位戰場英雄、飲中豪傑,喜歡整幾盅的人都應該耳熟能詳。辣椒、烈酒和野味是其所愛。從“8歲就開始喝酒”一直到去世,酒與將軍結下了一生不解之緣。在長征路上,曾一次喝過“一臉盆”。在生命臨近最後的時刻,其女兒傷心地問醫生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他站起來一次,醫生猶豫地說:“除非給他一杯酒。”他沒有什麼遺留,惟有在他的桌子裏、床頭櫃中、沙發旁找到了老戰友送給他的18瓶茅台酒。將軍去世後,專門陪葬了一瓶茅台酒,了卻了這位叱吒風雲的武將與酒的一生之緣。許世友的祖父、父親和叔父都是酒場中的豪傑,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使許世友深喜“杯中之物”。許世友酒量大增並嗜酒成癖,源自於他的義父——少林寺和尚素應法師。在少林寺8年,許世友向素應法師學會了兩樣本領:一是武功,二是喝酒。許世友曾拍著肚皮說:“在中國,要是我都沒有酒喝了,誰還能有酒喝!”80年代茅台奇缺,有人開玩笑說,找瓶茅台比找個老婆還要困難。當時的江蘇省計委專門為許世友發了文件,按政治局委員的標準,每月給他6瓶酒。

酒器·一

用什麼器皿來盛酒,無疑是一個有趣的話題。比較國人與洋人,前者飲酒較重情緒上的宣泄,後者則較重飲時的方式和口味,這對酒器的使用和認識有較大的影響。酒是一種媒介,酒器酒具更是一種媒介。說起中國酒文化,就不得不提到我們的酒器和酒具。酒器酒具在中國古代有著非常廣泛的社會功能,其中最基本的,當然是直接與酒相關,即盛儲、溫煮和飲用等;而最重要的,則是隨著禮製的形成與發展,酒器成為禮器的組成部分,成為人們社會地位的標誌物和等級製度的載體。

洋人對於酒和與其搭配的酒杯很講究。比如喝威士忌,其酒杯杯口大小不拘,隻須便於加冰和加水即可。這是因為喝威士忌較隨意,可以喝純的,較濃烈夠味;可以加冰快,口感豐潤,不烈不嗆;可以加水,酒味較淡,但香醇依舊;可以加冰又加水,清涼淡薄,沁人心脾等。而品白蘭地,就一定要用肚大口小的白蘭地杯了。杯中一次隻倒約一盎司,玻璃杯置於掌心,以掌心的熱度溫酒。喝酒時先晃動酒杯,以鼻子聞其酒香,然後淺酌體會它的香味。搭配海鮮食物喝的白葡萄酒,宜冰涼低溫時入口,酒杯的杯口不能太大;而搭配肉類飲用的紅葡萄酒,適合室溫時入口,所以杯口可以較大;香檳酒杯一般是杯口大、杯底淺。

酒器·二

國人對於酒與酒杯的搭配無甚講究,倒是對酒器本身情有所鍾,故中國的酒器自成一係。在商代,酒器就有爵、角、觥、觶、觚、杯、卣、樽等種類,在周代,從貯酒的鍾、彝到盛酒的鐺、觴、斛,皆十分精美。諸侯宴客的規格一般就可以從酒器中體現出來。各式酒器也往往是主人財富與身份的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