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1.前門遐想錄(3 / 3)

當人們開始蘇醒之後,才發現神州大地被毀得+堪入目。前門是同樣,幸存下來的匾額被尋找出來,拂拭去上麵的塵土和汙水,重新張揚著見了天日,重新大搖大擺著懸掛出來。但是,對於這些在封建時代晚期形成的特定事物——乃至整個人類的曆史豐身,今人應該抱有怎樣的態度?舊亊物中包含著的曆史經驗,可能由今人離析出來,使之成為今人前進時的一種製約性的警示和愉悅性補充?

站在前門的今天看昨天,真是百感交集。混亂雜駁,整體無風格。大與小,新與舊、土與洋,革新與保守,都生硬擁擠著,成為誰也管不了誰的“惡鄰居”。鮮魚口已然敗落,鞋帽大街成了曆史陳跡,至於一百多年以前傾斜著穿越鮮魚口的小河,更是早已填塞。廊房二條的玉器大街和西湖營的刺繡大街,早已蕩然無存。大柵欄依然繁華,可惜“繁華無秩序”,許多老字忠一再搬遷,特色已失,名不副實。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我們擁戴景仰的現代化究竟是指什麼?難道僅僅是高速公路、立交橋和摩天大樓?僅僅是電腦、傳真係統和都市開發區?不,不僅僅是這些。現代化可以分別表現在工業、農業、科技、國防,但首先必須集中滲透進人的頭腦並維係始終。這頭腦中的現代化思想,又必須是新與舊、縱與橫、單一與綜合、層次與領域、狂飆突進與水磨功夫等對立統一的集合體,是對於人類一切精神財富的總結性融彙。如果這種理解是正確的,那麼對於“前門人”這一命題的探査,就會有助於如何促進前門現代化的思考。

非常遺憾,“前門人”多已失去可驕倣的特殊而穩定的心性。今天,在前門地區居住的人,並不就認為自己就是“前門人”。前門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政匳。目前北京的前門一帶,由崇文、宣武兩區分管。前門大街兩側,含街西的店鋪,屬崇文區;前門大街西側的胡同裏邊,則屬宣武區。“物質決定意識”。因為沒有統一的行政管理,在前門一帶居住和工作的人,也就“理所應當”地喪失了“地區意識”。

我忽然想——想象了起來,能否恢複“前門區”的行政區劃呢?做這樣的想象,也並非異想天開,因為清代典籍《日下舊聞考》中就有記載——北京的內、外城各分五城,其中“外城(的)中城”就是今天的前門區。解放之初,也曾建立過前門區(1952年7月起,1958年6月止),北依前三門的城牆,南到東西珠市口以北,東到崇文門西大街,西到宣武門東大街。昔日的曆史證明,這樣的行政規劃不僅有利於領導該前門區的生產、生活,更符合全北京(乃至全中國)都城市民的審美眼光,符合我國文化素來重視由中軸線造成的“均勻”、“穩定”的傳統。

必須強調,今天提此倡議,並非打算恢複曆史某一階段上的舊前門,而是以開放的眼光先行環顧址界和中國的大需求,再依據前門這一塊上地的特殊情況,準備把它建設成一個最能體現古都風格的商業文化區、民俗活動區和觀光旅遊區。為了未來的現代社會,我們要著意去再現古色斑斕,這是維係未來現代人身心健康的一件千秋大業。

從地貌上看,希望未來的前門逐漸形成古代都城“坊”的樣式,縱橫岡劃,各有職能。原來的居民將有計劃地分期分批撤出,原來的房屋也將分期改建,各式各樣的“坊”星羅棋布,同時更有各式各樣的“居民”來此“上班”,一方麵帶著強烈的“表演欲望”,同時也從中外遊客處取得“小費”。其中町以對比著恢複昔日北京與前門成對照的各色民俗景點,諸如天橋、廠甸、白塔寺、隆福寺等,也可以對比再現其他都市的前門對照物,如天津“三不管”、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

這樣的建築構想,勢必能提高北京的文化品格,很吋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世界人心目中的中國古近代都城迪斯尼'它的職能將大於“屮國”、“古近代”、“都城”、“迪斯尼”四者的簡單相加。其意義是:讓市民和國人不忘過去,以其充實、升華今天的“自我”;讓準備反映舊時北京(平)的各種造型藝術,具有一個用之不竭、取之不盡的外景基地;讓北京有了一個可供國人和外賓“馳騁”著參觀的旅遊點;讓北京有了一個北南對峙的新格局——北是故宮,南是前門;北是政權,南是民間;北是尊嚴,南是激活;北是沉寂,南是歡樂。兩相對照並攛擊舂,就構成和凸現了北京的全部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