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呼喚步行街(1 / 2)

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北京,已經有了四通八達的大馬路,已經有了摩天大樓,已經有了立交橋和街心公園,巳經有了現代城市的種種發達和風流,唯獨還沒有一條盡如人意的步行街。

您或許說,“不是有王府井了嗎?”

是的,在從前“不是”步行街的時候,它倒曾經“是”過。這“是”表現在街道兩側店鋪的無序排列與平等競爭上。遊客漫步其間,隨時都能萌生一種飽覽風光的興奮。這風光,是自然、人文、商業兒種“風景”的下意識組合。更典型也更具特色的,是東安市場中星羅棋布般的步行小道。在這樣的小道上徜徉,可以感受到園林藝術中的移步換形,可以因苦苦尋覓而賞心悅目,商業文化和旅遊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它是舊北京上層商業文化的?一個縮影。和這種上層商業文化相呼應,是昔曰廟會塵土飛揚的小道,我們可以想起廠甸、隆福寺、白塔寺和護國寺,從中不難窺到底層商業文化的生動場景。

曾幾何時,這些卓具特色的步行街和步行小道全都失去蹤影。東這市場經幾番改造,合並了同類項,貨源如出一轍,服務程序和廣告方式均失去特色。在底層民俗文化方麵,廟會遭到了徹底掃蕩,地壇、龍潭湖、白雲觀幾處隻在年節露麵的“廟會”,人為痕跡過重。頤和園的後湖整修了蘇州街,雖然性質接近真正的步行街,隻可惜離城太遠,貴族化的氣息太重,遊客盤怛的區間也太小了,稍不注意,就有掉進湖裏的危險。

能否下這樣的定義步行街是以旅遊的手段達到商業目的的物質載體?歩行銜,是由本地人、外地人和外國人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步行街需要具有有一卷如同“世紀風情畫”般的流行文化背景,遊人到此首先為的是賞心悅目,其次才是選購商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步行街首先是“看”,“看”得滿意了,才談得到“買”,在步行街上,選購是最表層的行為,通過接觸其他的“人”和“物”而重新發現、塑造自我,才是遊覽步行街的實質。作為外地人和外國人,他們到達異地之後,每每希望能夠去該城市的步行街遊覽,雖然最後也要“買”,但通過“看”所取得的印象,常常會保留多年而不能忘懷匸這種讓遊客不能忘懷的功能,就是步行街在文化上的巨大賈獻。步行街可以有兩類,換言之,就是可以有兩個層麵:一是體現上層商業文化的,二是體現底層民俗文化的。昔日這兩個層麵彼此獨立,各有各的風光,各有各的市場,各有各的“賣主”和“買主”。還有,這兩類步行街過去都具有封閉特點,均以自娛自樂和自給自足為目的,很少考慮到通過幵展旅遊去賺外地人和外國人的錢,更沒想到會有利於和世界文明接軌。

步行街是一塊雙麵鏡:一麵照出了傳統文化,另一麵映出了開拓進取。悠久的曆史需要在此結晶升華,現代化進程中的人類心靈,需要在此做短暫的回歸。放眼寰宇,當今世界重要城市都有了自己的步行街,雖然繁忙的政治家無暇顧及,但敏銳的思想者卻能從中提煉出使整個世界都為這顫栗和歎息的思緒。至於本市市民和外業的觀光者,從中取得的就是現實的交易和美好的回憶。

步行街,作為每一個準備對世界做出貢獻的城市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北京秀水西街,就已經是一條在中外“倒爺”中大大聞名的步行街了。這樣的步行街需要有,但我們不能滿足步行街停留在這樣的檔次上。我們不應猶豫和等待,我們應該從這樣的思路,去重新審視北京城建最基本的格局,以及在這樣的格局中我們能做出哪些努力。

北京城建最基本的格局,以及大而化之,似乎僅有兩條:一是東西對稱,以永定門、天橋、前門、天安門、鼓樓作為中軸線;二是南北有別,素來以內城為主,外城為鋪。依照這兩條,北京的東城、西城、崇文、宣武四個最基本的城區,就分別有了自身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上的大致定位。淸代北京曾有“10區”的分法——內城5區,外城5區,各自又分做“東西南北中”,但依然兵備上述的基本定位。目前的北京,東城和西城已經有了王府井和西單這樣的商業大街,上層商業文化已經有了鮮明體現;看來,體現民俗文化的步行街,就隻能在南城中尋找。東西對比,發覺民俗文化在宣武區有著特別精彩的生成和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