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2.呼喚步行街(2 / 2)

我們發現——如果由“前門第一大街”大柵欄向西行進,經由楊梅竹斜街,就可以到達具有“北京古文化街”之稱的琉璃廠東、西街,如果再向西,穿經海柏胡同,就是宣(武門)外大街了。這,不就是一條現成的北京曆史文化的步行街嗎?需要說明兩點:第一,步行街由四個路段組成,兩個已然定型,兩個尚須開發。第二,四個路段儀是主幹,其實尚有許多與主幹並行或交叉的“支流”,共同形成一片錯落有致的“河網”。

讓我們從東向西敘述。大柵欄進行以“做舊”為目的的整修,以恢複它“前門第一大街”的地位;和它並行的廊房一條,似乎不應是現在的那種“一般”商業街,可以考慮恢複當年“玉器大街”的風貌;在廊房頭條一進口的一處會館,保存著一座完好的舊式戲合,相信開發出來,會比“中和戲院”有更:大的號召力。楊梅竹斜街東頭,在一處“青音閣”,20年代集茶館、飲食、雜耍、商業於一體,魯迅常去此小憩;西頭的火神廟,曾是出售舊書和古玩之所。還有,在並行著的櫻桃斜街上,有當年的梨園公會。程長庚、譚鑫培、陳德霖的故居,也都在這條街的附近。就在楊梅竹斜街和琉璃廠東街的接壤處,還有一條不足半華裏的南北街道。延壽寺街。從30到40年代,這裏除了3個會館之外,有各類大小店鋪近90家。將之恢複出來,勢必能這條橫向步行街的一個重要支流。再回到主流繼續向西——琉璃廠東、西街,已把諸多文玩宇畫的店鋪整飾一新,兩側尚有許多可供參觀研究的會館,每座會館都含有文昌閣、舉子樓、奎星閣、戲台、祠堂和花園。在最西段海柏胡同南側的平房中,保存著尚小雲、荀慧生、餘叔岩、蕭長華等名伶的故居,還有著名作家林海音和報人林白水、邵飄萍的故居。宣武區的街道辦事處,利炤八大胡同的閣樓式建築開辦茶館,效果很好。

總觀這條步行街,具有以下的優點:第一,地理位置絕佳,處於城南又緊貼城北,交通方便,出人自由;第二,具有足夠的長度,且東中西三段特色。東段大柵欄突出商業,中段楊梅竹斜街突出民俗,西段琉璃廠東、西街突出經典文化。第三,具有可開發的寬度,可以增加諸多新設項目,如開辟專線小型交通車,前往指定會館去觀摩在古戲樓中的戲曲演出,前往八大胡同等地茶館喝茶並研習昔日民俗史;還可以新建一些院落,供表演舊時結婚禮儀、出殯禮儀、鬥螂蛐和喂養鴿子(包括製造鴿哨)……

此外,在寅武區建設這一條步行街的同時,還可以向東延伸到崇文區——穿經前門大街而進入而進入“鮮魚口”。“鮮魚口”曾是淸末著名的鞋帽大街,曾有七家帽店和十一家鞋店聚集於此。另外可以在西打磨廠集中再開辟一條會館街……

當然,如果打算實施這一計劃,恐怕在行政區劃上要有所調整。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重設“前門區”的問題?

“恢複北京的古城風貌”,這是時代給予中國首都的光榮任務。古城風貌不僅是外觀的,更包含著人們的心靈深層,要具備足夠的曆史和文化的修養。要想做到這一點,乂和在城市外部上進行調整密切相關。有汁劃、有目的地建設歩行街,恰恰就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措施。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這一設想,就需要通盤規劃並形成係統工程。其中包括城市規劃、引資改建、項目設置、人員征集、服務培訓的通力合作,就連修建相當數量的較高等級的廁所也不能忽略。總之,筆者希望這一條新的“淸明上河”,能夠早些搖曳流淌在北京南城的地麵之上,並柷願它對完善北京的古都風貌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