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23年的感恩之旅(1)(1 / 2)

記者 晏琴 鄭忠營

編導 詹裏

故事發生在2005年的最後一天,這天,山東《齊魯晚報》社來了兩位讀者,她們提出了一個要求,這個要求讓報社的記者們既為難又深受感動。來人到底是誰?她們提出的要求又究竟是什麼呢?

來人是一對母女,母親叫王誌芹,女兒叫丁輝,山東省鄒城市城前鎮單家莊人。她們向《齊魯晚報》的記者們提出,要他們幫忙尋找一位20多年沒有見過麵的恩人。

據《齊魯晚報》的記者張剛回憶,當時王誌芹與丁輝母女倆特別說明:真正要找恩人的並不是她們二人,而是家裏的老人,老人名叫丁學山。已經83歲高齡。老人要找的這個恩人名叫劉路,兩人失散了23年,而老人也一直掛念了23年。而目前掌握的唯一線索,隻有一張劉路當年留給老人的手寫名片。

這個要求讓記者們有些為難地皺起了眉頭。因為此前他們也曾經報道過一些尋找親人或者戰友的事例,由於年代久遠,變化巨大,大家天各一方,尋找起來相當困難,大部分都是無功而返。

雖然困難重重,但是《齊魯晚報》的記者們在聽完母女倆的訴說之後還是決定,一定要幫助丁學山老人去完成這個長達23年的夙願,因為老人與被他奉為恩人的劉路之間所發生的故事,實在是讓他們太感動了。

那麼,23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麵對人們的追問,已經83歲高齡的丁學山老人再次回憶起了在那個命運多舛的年代,他與恩人劉路之間所發生的那段鮮為人知的往事。

20世紀50年代,丁學山曾是位於濟南的黃河河務局的一名職工,積極上進,年輕有為,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1959年的政治運動中,他被開除公職、勞動教養。一直對生活和前途充滿希望的丁學山一下子懵了。從人人羨慕的國家工人到人人唾棄的勞改犯,這巨大的差異幾乎把丁學山徹底擊垮。

度過了兩年屈辱的勞改生涯後,丁學山和妻子兒女被遣送回了老家——山東省鄒城市城前鎮單家莊。由於回來得並不光彩,所以在村裏,一家人隨處都能感受到別人那異樣的目光,最感到委屈的是幾個年幼的孩子,在學校裏,他們時常受到別人的欺負。

二兒子丁星科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他想和小夥伴們玩。結果被別人一把推開:狗崽子也想跟我們一起?眼淚汪汪的丁星科滿腹委屈卻不敢吱聲,回到家就開始朝父親掉淚。看著兒子的眼淚,丁學山卻無能為力。那一瞬間,他連死的心都有了。

更讓他感到難過的日子還在後頭。由於他的問題,孩子們的前途不但一個個被耽誤,就連終身大事也都受到了影響,大兒子已經三十多了,就是娶不上媳婦,沒有哪一個姑娘願意嫁到他這個不光彩的家庭來。自己苦點倒沒啥,可問題不解決,孩子們也得跟著背一輩子黑鍋。丁學山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拖累了孩子們,他感到愧對孩子們一生。他想辯解,卻沒有人聽;他想申訴,卻不知找誰。全家人都生活得小心翼翼,不敢說也不敢動。本來活潑好動的孩子們變得逐漸沉默起來。全家人在沒有任何的希望之中,苦熬著日子。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丁學山的問題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在這種絕望中,1980年來臨了。這一年,丁學山突然聽說中央已經下發文件,要求徹底平反各種冤假錯案。他的全身一下子熱血沸騰。20多年來,他一直認為自己並沒有錯,當初原單位黃河河務局對於他的處理是不對的,為了洗刷自認為長期承受的不白之冤,為了子孫後代的將來,此時已經57歲的他決定立即行動,上訪申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