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什麼是詩?(2 / 3)

讓我們先看以下幾個片段,以落日這一最常見的景色為例,來說明詩、散文詩,以及散文之間的分界與聯係吧。

長河落日圓。(唐詩)

遠眺啊,親愛的,請遠眺夕陽和大海幽會的地方,

瞧一瞧那一抹黃沙的盡頭,

他們久久地擁吻,全然無視大地的在場,

啊!我們的相吻,更長久,更長久。

夕陽已經在大海鮮紅的瓊漿中消融,

像埃及的珍珠化入玫瑰色的酒;

黑夜像克莉奧佩屈拉將之一飲而盡,

親愛的,請讓我握緊你的手。

出來吧,可愛的星星,來安慰傷心的天空,

閃爍吧,波濤,環繞黑黝黝的沙洲。

黑夜呀,你盡可以隔離了太陽和天空,

但且莫分開我們的唇和手。

([美]拉涅爾《晚唱》)

暮秋的高風已經停息,傍晚的天空清澈無雲。佇立遠眺伊豆山的落日,不禁使人感到遍及世界的和平畢竟是長久的。

落日從接地到隱沒需三分鍾。

……

在這靜的黃昏觀賞落日,宛如服侍聖人臨終,極其莊嚴。即使是凡夫俗子也會覺得身受靈光之後,肉體消融,隻剩下靈魂安然獨立海濱。

物體已經溶入心底,全無喜盡悲極之感。

……

殘陽方落,富士就蒙上了灰色。接著,橘黃的西天幻化成一片朱紅,繼而又變為灰蒙蒙的樺樹皮色。明星在日暮的相模灘上空眨起眼睛,似乎在相約明天的日出。

([日]德富蘆花《相模灘的落日》)

昨天黃昏,我又觀賞了一次日落美景,時雖冬令正月,但景物不減春秋,隻是下午人的靈智不頂清明罷了。西方雲散,紛紛化為絳色碎片,其色調之柔和,非言辭所可表達;空氣清新,充滿了活力,回到屋子裏來,真成了受罪。大自然有什麼話要對我說呢?磨房後麵的山穀,安閑中有無限生機,雖荷馬或莎士比亞重生,也不能將它化為文字——這裏麵難道沒有意義嗎?霞光照處,禿樹皆熠熠如尖塔著火,東方一片蔚藍,成為極妙的背景;花朵謝落,然點點猶如繁星;敗枝殘幹,風霜之跡斑斑——這一切都構成了我麵前無聲的音樂。

([美]愛默生《論自然》;夏濟安譯)

古典的唐詩十分精練。詩人隻抓住長河落日的形狀特征“圓”一字點透,不再羅嗦,(與下句“大漠孤煙直”形成對照。)美國詩人的《晚唱》卻連用三個詩節,借用眾多典故(埃及豔後痛飲珍珠)和比喻(落日溶金比瓊漿美酒),構成夕陽吻大海和詩人吻情人兩個疊加的意象,並以後者的抒情來融合前者的寫景,形成博大感人的詩歌意境,一直擴大到包括天空的憂傷和大地的沉默。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散文詩雖然同樣是寫落日,且不乏想象,但意境比較分散。作者不但點出了具體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幾乎是按照一個固定的視角和自然的時間順序邊描寫邊議論邊抒情的。全篇缺乏詩的集中凝練的組織和激動人心的魅力。最後,愛默生的散文,帶有極強的議論色彩,想象豐富,議論精辟,雖然不乏詩意,但其出句行文謀篇構思,已經純粹是散文的而不是散文詩的,更不用說是詩的了。

說到這裏,或許可以借以上諸例及其解說列舉一下詩的基本特征,以供讀者諸君在進一步思考詩是什麼的問題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