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幻想的動物。以好奇和向往為基礎的幻想,加上語言的參與,使得人類的想象如同插上了翅膀,而幻想在詩中則又表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因此,從某個方麵來說,也可以把詩定義為人類幻想之鄉。
對於成年詩人來說,幻想可以擺脫生活對於心靈的重負,而假以詩來完成:
詩,請把幻想之舟浮來,
稍許分擔我心上的重載。
(穆旦《詩》)
最富於幻想的是兒童。兒歌中有著許多令人羨慕的幻想和奇幻的夢境,令成年人望塵莫及。或許正由於此,在成年人的詩作中,富於兒童式幻想的詩最令人神往。例如,顧城的詩,具有天然的幻想之趣,時而把地球想象成一滴水,時而把星空想象成一塊黑色的幕布上有許多小洞。但是在這貌似幼稚的幻想中,往往隱含著深刻的思想。例如那首《案件》:
案件
黑夜
象一群又一群
蒙麵人
悄悄走近我
低語
然後走開
我失去了夢
口袋裏隻剩下最小的分幣
“我被劫了”
我對太陽說
太陽去追趕黑夜
又被另一群黑夜
所追趕
(顧城)
雖然幻想可以涉及人的五官的自由運作,但以人的視覺幻象最為重要。也就是說,幻想更多的涉及人關於事物(包括人體自身)形體和用途的想象。在幻想中,有些不可能的變得可能,而有些已有的事物則通過幻想和想象加以誇張或變形,成為某種既熟悉又陌生而且又具有吸引力的東西。這便是藝術創造在起作用。例如顧城的另一首詩《泡影》:
泡影
兩個自由的小泡,
從夢海深處升起……
朦朦朧朧的銀霧,
在微風中散去。
我像孩子一樣,
緊拉住漸漸模糊的你。
徒勞地要把泡影
帶回現實的陸地。
(顧城)
這首詩的理論價值在於它不僅本身是幻想的產物,而且巧妙地揭示了幻想的本質和機製,以及同現實的非現實的關係和幻滅的命運。詩人要告訴我們的是:
幻想產生於夢一般的潛意識的深處,是在弗洛伊德所謂的檢查官疏於防範的時刻,即人的意識不經意地時候通過自由聯想而產生的。
幻想一旦產生,就有自己的規律和機製,即不再遵循邏輯思維的軌道,而是在朦朧模糊中“隨風飄去”,似乎不受個體意識的支配。
幻想在產生以後會離開原來的出發地而逐漸泛化逐漸模糊,以至於最終完全消失,也就是說,幻想有不定形易散失的性質。
然而,人的意識仍然試圖控製處於無意識狀態的幻想,想讓它和現實產生聯係,或者試圖用現實的規律去解釋幻想,但卻是徒勞的。
如果說現實對於幻想具有一定的關係的話,那麼,這種關係隻是一種影射和對應的關係,而不可能是什麼決定和被決定的關係。但是,歸根結底,幻想又不能完全脫離開來和現實無關,即便二者之間有天壤之別,也不妨把幻想比作湖水:
我的幻想是湖水
碧波蕩漾
總離不開大地的懷抱
(朱墨)
如果說幻想是湖水,那麼,什麼又是大地的懷抱呢?
我想,是觀察,觀察是連接幻想與現實世界的中介,因而是大地的懷抱,如果說現實是大地的話。詩歌創作需要大地以某中方式擁抱湖水,以觀察的方式,以及關於觀察結果的回憶。這就靠近生活的經驗了。
關於觀察生活,或者說獲得生活的經驗,奧地利著名詩人裏爾克有一段較長的論述,實際上是列舉了一係列的生活場景的觀察,以及這些觀察結果的回憶,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
因為詩並非像人們認為的那樣是感情(說到感情,以前夠多了),而是經驗。為了寫一行詩,必須觀察許多城市,觀察許多人和物,必須認識各種動物,必須感受鳥雀如何飛翔,必須知曉小花在晨曦中開放的神采。必須能夠回想異土他鄉的路途,回想那些不期而遇和早已料到的告別;回想朦朧的童年時光,回想雙親,當時雙親給你帶來歡樂而你又不能理解這種歡樂(因為這是對另一個人而言的歡樂),你就隻好惹他們生氣;回想童年的疾病,這些疾病發作時非常奇怪,有那麼多深刻和艱難的變化;回想在安靜和壓抑的鬥室中度過的日子,回想在海和許許多多的海邊度過的清晨,回想在旅途中度過的夜晚和點點繁星比翼高翔而去的夜晚。……然而,這樣回憶還是不夠,如果回憶的東西數不勝數,那就還必須能夠忘卻,必須具備極大的耐心來等待這些回憶再度來臨。隻有當回憶化為我們身上的血液、視線和神態,沒有名稱,和我們自身融為一體,難以區分,隻有這時,即在一個不可多得的時刻,詩的第一個詞才在回憶中站立起來,從回憶中迸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