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意象:詩中的符號化(3 / 3)

明月與燈與鍾的兼有了。

(徐遲)

生活在有殖民風味的上海的徐遲,已經在把月亮機械化了,也就是說,把月的符號科學化了,而後來定居美國的葉維廉,卻仍然保留著一個古典的故鄉的月的形象。他在《聽漁》的新詩形式中,仍然隱藏著一個古代的月,一個“月出驚山鳥”的古月意象:

驚起

山峰

驚起

島嶼

驚起漁船

一片

有板有眼的

漁鼓

(葉維廉《聽漁》)

隻有留學法國的李金發,在象征派的新思維下,吟詠著《夜之歌》,而他的月,已經別有一番意味了:

噫籲!數千年如一日之月色

終究明白我的想象,

任我在世界之一角,

你必把我的影兒倒映在無味之沙石上。

但這不變之反射,襯出屋後之深黑,

亦太機械而可笑了。

(李金發《夜之歌》)

與月亮的機械而可笑相比,似乎太陽也失去了莊嚴和憂傷,在現代詩壇上,以奇形怪狀的破碎形象,呈現在今日讀者的麵前:

太陽的花手帕碎了。

帶走一片潮濕的影子

不知為什麼

(楊煉《墓地》)

或者以盲目的樂觀,襯托著孩子們的笑臉:

我將托起孩子們

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陽上歡笑……

(楊煉《冰湖之鍾》)

這其實是好事。古典詩歌的符號已經老化,雖然它頑強地積澱在民族的心理結構中不肯消失。而現代的詩歌,一方麵仍然要革新古老的符號,讓它煥發出新的光彩來。另一方麵,更多地則是要尋求和創造新的詩歌符號,讓它在生活的感覺世界上直接打動詩人和讀者,一如在語詞和物象相撞擊的一刹那,詩意的符號就會放射出耀眼的光輝一樣。

不知哪位詩人在當今的月夜,舉頭望見明月,不是低頭思故鄉,卻在頭腦中突然冒出一個可怕的語符列:

一顆懸在空中的思考的頭顱

把月寫成一顆思考的頭顱,倒還不怎麼令人可怖。一想到下一步太陽又該如何比喻,才真的令人覺得有點更可怖的還在後頭呢。

從以上的日月意象的演變史上,可以說明什麼問題呢?

其一,意象是情思與物象的結合,意象的形成表示一種規範,一如語詞獲得概念,因而是因語言而異的。

其二,在一個民族的詩歌語言中,意象,從物象到心象,是一個逐漸形成和成熟的過程。它伴隨著一個民族的心靈史。

其三,成熟即是僵化,它是這一過程的終結點,僵化即為符號意義的飽和與詩歌語詞的陳舊。這是詩歌形式的定型化。

其四,僵化的標誌是大量的重複使用同一種意象甚至詞語,而不產生新的感覺和領悟,即無新意或新義可言。此為呼籲新形式產生的信號。

其五,詩歌語言的解放或詩歌形式的革命,即是為避免或克服詩歌符號的僵化而打破原有的符號的意義,其特點是形象的破碎和語詞的新穎。由古典到現代詩的演變,即是心靈由整一到破碎的演變。

其六,在原則上,一種語言有大量新穎而有表現力的意象性詞語同時湧現在詩歌領域的時候,即是該民族的詩歌處於鼎盛狀態的時候。中國的唐詩和宋詞均是範例。

其七,在理論上,每一種語言的詩歌形式,即作為某一詩歌特定形式代表的意象性詞彙,在數量、質量和潛力上,是有限的,由此構成各民族詩歌史上的鼎盛時期在世界範圍內的轉移,即各領風騷的詩歌中心的轉移,作為某一階段人類詩歌的典型代表。例如,歐洲曆史上的十四行詩和美國現代自由詩。

由此也許可引出世界詩歌史的基本線索和詩的世界文學的總體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