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詩中的哲理(1 / 3)

中國古人說“詩言誌”,重視誌向的表達。西方人重視哲理,故而詩中理性成分很重。又有人說,詩應當重抒情。其實都沒有錯,知情意,乃人的心理三態,於是有了以之劃分的哲理詩和抒情詩,以及表達詩人情誌的“政治詩”。假若要做情與理的二元的區分,或者把意誌也歸入情誌的一類,那麼,奧登關於詩的理解,恰好可以作為一個區分的參照:

詩歌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思考性的行動,拒絕滿足於突然插入直接的情緒,以便了解所感覺到的東西的實質。(奧登:《關於音樂和歌劇的筆記》)

無疑,思考性的行動產生哲理詩,但有把哲理的對象孤立出來的弊病。而這裏隻談論哲理與詩的關係,自然要涉及哲理詩,但並不限於哲理詩的範圍。

最簡單的哲理詩,似乎是純粹講道理的格言詩。它的優點是短小精悍,一語中的,然而讀的多了,難免惹人生厭。

身上沒有武器

不要闖進森林

難道把頭仰起來

就以為比別人高了嗎

生命以加法標誌成長

又以減法迫近死亡

為什麼謊話也有市場

因為輕信的人太多

(艾青《無題》)

以上所引是著名老詩人艾青的組詩《無題》中的幾首哲理詩,從中可以看出格言詩寫哲理的幾種常用的方法,諸如問答法、因果法、判斷法、勸告法,而其總的特點是直接表達哲理。

比較好的哲理詩具有間接表達的特點,一般不抽象議論,而是借助想象和比喻,說明一個道理。時常是從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現象中,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給人以智慧和靈性的啟發。以下從朱墨《飛沫集》中引幾首:

記憶的篩子

盛著痛苦與歡樂

漏掉了太多的平淡

花兒著意的

其實是自己的美

卻在無意間

裝扮了江山

科學給地球畫上經緯

宣布它擁有一切的知識

追求不朽者

成了標本

研究不朽者

成了書本

雲在山顛高呼

自由高於偉大

沒有框子

畫與生活無從分界

有了框子

畫與生活又何嚐分得開

不以格言出眾而以玄思見長的詩人,有時會寫一首充滿哲理的詩,有時也會在長詩中嵌入一段思考。諾貝爾獎得主艾略特的《四個四重奏》的第一首《燒毀了的諾頓》的第一節,就是以一段關於時間的抽象思考開始的:

現在的時間與過去的時間

兩者也許存在於未來之中,

而未來的時間卻包含在過去裏。

如果一切時間永遠是現在

一切時間都無法贖回。

可能發生過的事是抽象的

永遠是一種可能性,

隻存在於思索的世界裏。

可能發生過的和已經發生過的

指向一個目的,始終是旨在現在。

(艾略特;趙蘿蕤譯)

以專題命名的哲理詩,是比較正規的一種哲理詩。一首哲理詩往往有一個抽象名詞,全詩的意象一般圍繞這一核心概念而運行,形成一個寓哲理於形象之中的意境。朱湘的《當鋪》,就是一首言“美”的哲理詩,但並不以“美”為詩的標題:

當鋪

“美”開了一家當鋪,

專收人的心;

到期人拿票去贖,

它已經關門。

(朱湘)

除了詩中的擬人描寫之外,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美是轉瞬即逝的,美不是心靈的契約,警惕美的幻象等哲理,都是這首詩可能的理解和解釋。但開頭的“美”字,則點名了全詩的主題,而標題“當鋪”,又提醒讀者注意“美不可典當”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