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音
鄉音是兒時母親的呼喚
鄉音是少時同伴的爭辯
鄉音是一聲淒厲的板胡
鄉音是一段滴血的姻緣
鄉音是村頭斷枝的老樹
鄉音是灶邊殘缺的老碗
鄉音是山澗一股長流的清泉
鄉音是祖墳上一縷消散的青煙
(朱墨)
語言霸權的另一個例證是“有”。隻要用了存在句“有”,就給人一種有的印象,即事實上必然存在和時間上已經發生。在詩中,這“有”字可以報導,可以描述,可以論辯,可以期望。而這些功能,差不多都可以在下麵同一首詩裏找到。
苦難的中國有明天
凍結的日子
有火
月黑夜
有燈
沙原上
有駱駝
土地下麵
有種子
堤岸裏頭
有激流
鞭子底下
有咆哮
被汙辱的
!有仇恨
窮苦的人
有骨頭
哭泣的天空
有響雷
打抖的冬天
有春夢
血汗灌溉的地方
有不凋的花
苦難的中國
有明天
(青勃)
弱勢的“有”,未必一定那麼絕對,而是在煞“有”介事的描述中,對現實的或幻覺的顯示發出疑問。由此從貌似平淡的描述中,生出深刻的思緒來。餘光中的《幻景》,便是這樣一首詩:
幻景
在他睫影深處有一望碧海
海上有一盆青青的山
山上有一個小小的仙人
那是從前的他?
仙人走下青青的山
仙人飄過鹹鹹的海
海上有座窄窄的迷樓
!那是現在的他?
樓外有一帶長長的沙灘
沙上有一隻彎彎的海螺
螺裏有一首嫋嫋的歌
他睫影深處有一滴淚
那是海的樣品?
淚中有一望鹹鹹的海
海中有一盆青青的山
山中有一個小小的仙人
那是未來的他?
(餘光中)
訴諸認知的詩人或詩歌,往往用疑問句或問答句來表現強烈的或隱秘的情感。與直說相比,其效果不知要好出多少倍。台灣作家餘光中,可以說是運用問答體的妙手。《九廣鐵路》那一句“你問我香港的滋味是什麼滋味/握著你一方小郵筒,我淒然笑了”,內中該有多少潛台詞啊!還有那首出語從容的《中國結》,要不是用了問答體,哪裏會有如此強烈的感染力?
中國結
你問我會打中國結嗎?
我的回答是苦笑
你的年紀太小了,太小
你的紅絲線不夠長
怎能把我的童年
遙遠的童年啊繚繞
也太細了,太細
那樣深厚的記憶
你怎麼能縛得牢?
你問我會打中國結嗎?
我的回答是搖頭
說不出什麼東西
梗在喉頭跟心頭
這結啊已經夠緊的了
我要的隻是放鬆
卻不知該怎麼下手
線太多,太亂了
該怎麼去尋找線頭
(餘光中)
被情緒所左右的詩人,有時候會不知身在何處,甚至不知所雲。如徐誌摩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運用多次重複的手法,表達內心的悲傷,淒婉而動人。但有時候詩人也會佯裝不知,運用“請告訴我”的托詞,產生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來表現獨特的個性和深刻的思想。例如,聞一多的名為《祈禱》的詩,卻充滿了請求式的一連串的發問:
祈禱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啟示我,如何把記憶抱緊;
請告訴我這民族的偉大,
輕輕的告訴我,不要喧嘩!
請告訴我誰是中國人,
誰的心裏有堯舜的血,
誰的血是荊軻聶政的血,
誰是農神黃帝的遺孽。
告訴我那智慧來得離奇,
……
誰告訴我戈壁的沉默,
和五嶽的莊嚴?……
(聞一多)
虛擬作為假設,並不是科學家的專利,雖然科學家經常用虛擬的句子作為假設的陳述。這樣,當他的假設被反複驗證的時候,他就可以宣布一條真理。而詩人的虛擬,雖然也可以構成假設,這假設卻永遠得不到驗證。每當詩人盼望情人和親人的時候,就假定一個可以感受的期限,以便仿佛真的能把握未來和生活。狄金森的下麵一首詩,就是一例: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