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詩的語法(3 / 3)

如果你能在秋季來到,

我會用撣子把夏季撣掉,

一半輕蔑,一半含笑,

像管家婦把蒼蠅趕跑。

……

但是現在難以確知

相隔還有多少時日——

這狀況刺痛我猶如妖蜂——

秘而不宣,是那毒刺。

(狄金森;江楓譯)

如果用“如果”引出一連串的假設,並由此產生一連串的推論,層層鋪墊,層層逼近,詩人就可以創作出一個近乎虛擬的世界。這個世界的虛幻和理想,往往令人著迷和神往。下麵引穆旦《祈神二章》的第二章(有刪節),以見其效果: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他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

我們的童年所不意擁有的

而後遠離了,卻又是成年一切的辛勞

同所尋求失敗的,

如果人世各樣的尊貴和華麗

不過是我們片麵的窺見所賦予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他

在歡笑後麵的哭泣哭泣後麵的

最後一層歡笑裏,

在虛假的真實下

那真實的靈活的源泉,

如果我們不是自禁於

我們費力與半真理的密約裏

期望那達不到的圓滿的結合,

……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他

如果我們能夠看見……

(穆旦《祈神二章》)

然而,真正感動人的還不是那假設,而是以假設造成的隱喻。這隱喻因為無論如何也無法兌現,故而具有永久的藝術想象的魅力。餘光中寫於1985年的《別香港》,就有如此的魅力。

別香港

如果離別是一把快刀

青鋒一閃而過

就將我刨了吧,刨

刨成兩段呼痛的斷藕

一段,叫從此

叫從前

斷不了的一條絲在中間

就牽成渺渺的水平線

一頭牽著你的山

一頭牽著我的眼

一頭牽著你的樓

一頭牽著我的愁

(餘光中)

比較與比喻同類,而且後者以前者為基礎。隻不過一者突出差異,一者憑借共性罷了。好的詩人,當然懂得如何利用事物的異同來造就不同的藝術效果。美國詩人卡明斯善於運用多種手段,包括語法手段,營造不同的詩歌意境,表現不同的詩歌主題。經過翻譯,盡管英文的比較句式和最高級形態損失不小,但其基本的結構特征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愛比遺忘厚

愛比遺忘厚

比回憶薄

比濕浪少見

比失敗多

愛最瘋狂最憂慮

最不容否認

一如一切的海洋

僅比海洋深

愛不總是贏

未必活不了

不比最小的開端大

不比原諒小

愛最健全最明朗

最不易滅亡

一如一切的高天

僅比天久長

(卡明斯;朱墨譯)

比較未必是純邏輯的比較好壞或純數量的比較短長。在詩人那裏,比較可以是一種感受和體驗,來源於對生活的獨特觀察和量度。請看一下下麵一首《望海》詩,假如你也有過類似的經驗,那麼,是不難體會出個中三味的。

望海

比岸邊的黑石更遠,更遠的

是石外的晚潮

比翻白的晚潮更遠,更遠的

是堤上的燈塔

比孤立的燈塔更遠,更遠的

是堤外的貨船

比出港的貨船更遠,更遠的

是船上的汽笛

比沉沉的汽笛更遠,更遠的

是海上的長風

比浩浩的長風更遠,更遠的

是天邊的陰雲

比黯黯的陰雲更遠,更遠的

是樓上的眼睛

(餘光中)

最後,莫要忘了,詩人是善於感歎的,詩人也是勇於行動的。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曾為希臘的獨立而躍馬疆場。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最終戰死在敵人的矛尖上。他們那具有號召力的詩句,至今仍然響徹在人們的耳際:

起來,匈牙利人,祖國正在召喚!

是時候了,現在幹,還不算太晚!

願意作自由人呢,還是作奴隸?

你們自己選擇吧,就是這個問題!

……

(裴多菲《民族之歌》)

於是乎感歎與祈使,構成我們最常見的兩種詩歌語句,特別是用於感情激烈異常衝動的時刻,特別是用於可歌可泣大喜大悲的時刻。就讓我們用向警予為漵浦女校譜寫的校歌,作為詩歌語法的一個極端的例證吧!

漵浦女校校歌

美哉,廬山之下漵水濱,

我校巍巍聳立當其前。

看呀,現在正是男女平等,

天然的淘汰,觸目驚心。

願我同學做好準備,

為我女界啊大放光明。

(向警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