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詩與翻譯(1 / 3)

或問:“詩可譯乎?”

答曰:“絕對不可!”

其理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曰:“詩不可譯。”這是許多詩人和翻譯家的公論,而且一再地被重複引用,自然莫可等閑看待!

然而,實際上,詩不但可譯,而且就可在短語層麵上直譯。倘若不信,請看下例:

VOLCANO

The burning rose

At the heart of the earth

Hurls its red petals

Into the waiting sky

Ashes and smoke

Form a grey veil

To hide the consummation

Of this cosmic love

(By Michael Bullock)

火山

燃燒的玫瑰

在地心

將紅色的花瓣拋向

期待的天空

灰燼與濃煙

形成灰幕

覆住這場

洪荒的歡愛

(金聖華譯)

你看,詩不但可譯,而且譯得不錯。其翻譯的方法,就這首詩而言,乃是一種“高級的直譯”。原詩是加拿大當代詩人布洛恪寫的,而譯家是香港中文大學翻譯係的金聖華女士。人們可能會說,英詩漢譯尚可,漢詩英譯斷然不可。其實未必。不但未必不可譯,而且一定是可譯的,甚至同樣可以用所謂的“高級的直譯”來譯。倘若不信,請再看一首柳宗元的五絕《江雪》,以及Bynner的工對英譯:

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

RIVER-SNOW

By Liu Zongyuan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Trans。 By Bynner)

說實在的,譯文不僅工整忠實,而且詩意甚濃。隻是在數字上有少許變動。“千萬”變成了“百千”,無傷大雅。何況詩中的數字本來就不是實指,又何患乎“百千”?

既然如此,詩就是可譯的。那麼,為什麼又有“詩不可譯”之說,而且影響頗大呢?這要看“詩不可譯”的意思是什麼。一種意見認為,詩即便可譯,也有損失,而且損失很大,大到“詩就是翻譯中喪失的東西”。這也不是玩笑,而是美國著名詩人弗羅斯特(R。Frost)的名言。那麼,在翻譯中喪失了什麼呢?應當說是詩意,即便詩的語義層麵被翻譯出來,詩的趣味層麵卻喪失殆盡。此言不虛,更非危言聳聽。不妨以英詩漢譯為例。

A POET'S HOPE

By Allen Davenport

And yet I see,or fancy that I see,

Through the dark vista of futurity,

A day when every working man shall know,

Who is his truest friend and who his foe……

A day when working men of every state,

Shall feel as brothers in their common fate……

A day when nations shall join heart and hand,

To drive the proud usurpers from the land!

詩人的希望

透過朦朧未來的遠景,

我看見,或在幻覺中看見,

這麼一天每一個勞動人民,

都能分清誰是他最忠實的朋友,誰是敵人。

我看見那麼一天全世界各國勞動人民,

在共同的命運麵前,感到親如手足。

我看見那一天所有的民族同心協力,

把蠻橫的權者趕出國土。

顯然,這首詩的翻譯之所以不像原詩那樣有詩意,有幾個方麵的原因:

整首詩的翻譯隻看語義,不管詩意,即屬於語義翻譯。

原詩是有韻腳的,譯詩沒了韻腳,詩意自然大減。

漢語本身的錯誤太多,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例如,第三行“每一個勞動人民”,第四行又用“他”。其中在數上不符合語法。)

當然,原詩本身屬於政治性詩歌,口號性鼓動性強,而哲理性抒情性弱,也在一定程度上製約著翻譯的效果。

那麼,是否譯詩隻要像原詩那樣富於詩的韻律和節奏,就能夠成為一首好的譯詩呢?也未必。下麵是卞之琳翻譯的英國浪漫派詩人華滋華斯的《孤獨的割麥者》(THE SOLITARY REAPER),為了節省篇幅,隻取第一小節:

看哪,在田地獨自一個,

那個蘇格蘭高原的少女!

獨自在收割,獨自在唱歌;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過去!

她獨自割麥,又獨自把它捆好,

唱一支憂鬱的曲調;

聽啊!整個深邃的穀地

都有這一片歌聲在洋溢。

Behold her,single in the field,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Stop here,or gently pass!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O listen!For the vale profound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ng。

通過比較可知,譯詩與原詩在韻律上幾乎相差無幾,可是譯詩顯然不如原詩好。為什麼?可能有下麵幾個原因:

中國讀者不熟悉或者不習慣原詩的韻律,所以移植過來的英詩韻律形同虛設,雖有如同沒有。

由於譯者嚴格的韻律翻譯,出句反而不夠自然,即譯詩喪失了漢語的自然和諧貼切之美。

為了強調主人公的孤獨,譯者在短短的一小節詩中用了四個“獨自”,雖然反複中有韻味,但失去了原詩的簡潔風格。

漢語本身的毛病,如“深邃的穀地”、“一片歌聲在洋溢”(搭配不當)、“又把它捆好”(語句拖遝)。

“停住吧,或者悄悄走過去!”(誤譯or)。即便把or譯為“要不”,還是可能有兩種誤解:一是對姑娘說(不大合乎邏輯),一是對他人說(但除了詩人和姑娘,別無他人)。其實這裏隻是詩人對自己說,體現他矛盾的心理:一是想多看看,但又怕驚動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