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體製改革的深入發展,為解決鄉鎮企業和農村缺乏人才與技術的現狀,1985年開始,各級部門在大力引進外地人才的同時,積極鼓勵和支持本地科技人員以各種形式深入基層進行有償技術服務,特別是廣大農林科技人員,深入農村與農民簽訂聯產技術承包合同,指導農民實行科學種田,取得了很好的效益。1988年,個人技術承包發展成集團承包,為農民提供係列化服務。

第一節個人承包

個人技術承包是農林係統科技人員主要的技術服務形式。1985至1986年全區共有86名林果技術人員與果農簽訂聯產技術承包合同,經過兩年承包,1萬多畝(122個)低產果園的梨和蘋果產量比未實行承包的1981至1984年,分別提高3.7倍和2.9倍,好果率在90%以上,比承包前提高40%。到1987年春,全區農林係統有450名技術人員與農民簽訂了技術承包合同,占農林係統技術人員的31%,共承包小麥18.8萬畝,玉米1.26萬畝,棉花0.23萬畝,瓜菜0.14萬畝,果園1.3萬畝。此外,還承包養雞場3個,魚塘300畝,機井110眼,大中型拖拉機維修51台。同時,還積極開展經營性服務,協助農民購買化肥、農藥、種子、苗木等物資。1988年,全區技術承包進一步發展,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寬。年底,全區共有2742名科技人員到農村和鄉鎮企業進行技術承包服務,簽訂各類技術承包合同1092份,共承包糧、棉、果、菜等201萬畝,承包畜、禽養殖,防疫滅病113萬頭(隻),承包或領辦鄉鎮企業72家。

第二節集團承包

隨著農村技術服務活動的深入發展,科技人員進行個人技術承包已不能完全適應發展農村經濟的需要。從1988年開始,改變過去單人、單項、分散和單層次的承包形式,技術承包向集團型、規模化發展。1988年底,全區有各種形式的承包集團29個,有238名科技人員與177名鄉土人才結合,對種養業進行規模承包,實行生產、管理、技術、物資、銷售係列服務。這種采取組裝配套技術,聯合進行規模承包的形式,對發揮群體優勢,迅速推廣先進適用技術顯示了積極作用。例如,廊坊市葡萄技術服務站,承包了大型葡萄基地星火項目,到1988年,在全市7個鄉鎮的35個村發展葡萄2700畝。全站5名人員承包了基地的規劃設計、引進種苗、技術指導、部分生產物資供應、組織產品銷售等係列服務。服務站以鄭州果樹研究所為技術依托,聘請兩名專家任技術顧問。服務站還分別與北京市的兩家葡萄酒廠簽訂了長期產品包銷合同,形成了科研與開發相結合,生產與加工相銜接,農業與工業相依托的新格局。這種以產供銷一條龍,技農貿一體化旳服務形式受到農民和生產廠家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