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嚴重的是,由於中國天文學的官辦性質,它壟斷了中國的天學研究工作。政府還經常發出通令,不準民間私習曆法,也不準民間研究天文,違反了這一規定就要殺頭。事實上,欽天監的工作一直當作官方的秘密,禁止傳播到民間。天文官員往往是不準與平民隨便互相往來的。正因為這樣,中國天文學始終是隻能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在民間很少得到學習的機會,天文學的發展也就受到了很大的限製。
中國皇帝所以對天文這麼重視,都是出於鞏固自己統治地位的目的。向他的臣民頒布正朔和為皇帝進行星占活動,是皇家天文官員的兩項重要任務。由於這個原因,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對於天象的觀測一直是十分精勤的,也是從不間斷的。豐富而連續的天象記錄成為中國古代天文學的一大特征。
對於日食的觀測,夏代已有記錄,從甲骨卜辭中發現的殷代日月食記錄就更多。春秋時代(公元前770~476年)有37次有日期的日食記錄,經考證絕大多數都是準確無誤的。到漢代,日食記錄已有虧食時在恒星中的方位,初虧、複圔的時刻,初虧、複圓的方向等內容。據不完全統計,這種日食記錄可達數千條之多。這些資料對於研究地月係的運動和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中國的彗星記錄也很多,最早的可靠記錄是魯文公十四年(公元前前613年)的哈雷彗星。據有人統計,史書中僅記載哈雷彗星就達29次之多。這些記錄,為人們利用它們尋找周期彗星,並進一步計算彗星軌道的變化,從而進,步探索太陽係裏是否還存在新的行星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夏代已有流星雨的記錄,至春秋時就記載得十分詳細和精確了。目前人們已從中國的文獻中整理出180多次可靠的流星雨記錄,利用它可以尋找太陽係的流星群分布,並進一步研究太陽係的演化和物質組成情況。
世界上早期的黑子記錄,隻有中國才有。春秋戰國以前人們就看到了黑子的出現,但人們都把東漢河平元年的記錄作為最早的可靠記錄,它們不僅有日期,而且出現的部位、形狀及其變化都記得十分清楚。記載得這樣精細,曾使許多天文學家歎服。利用黑子記錄,研究太陽黑子變化的周期,甚至進一步研究地球上氣候的變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極光的記錄也是很引起人們注意的事情,從漢代起,就有豐富的記錄。它是研究地球磁場變化和日地關係的重要資料。
對於新星和超新星爆發的觀測,在甲骨卜辭中就能找到。漢代稱新星為客星,意思是不常見的星。漢代最早記錄是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於房。這就是有名的公元前134年出現在天蠍座中的超新星,它同時也被喜帕恰斯所發現。至17世紀末,中國的這種記錄可達60餘條。人們認為,新星的爆發與恒星的演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差不多在超新星爆發的位置上都能找到射電源、星雲物質和爆發後的殘留核心中子星。這對於研究恒星的演化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因此可以說,中國的天象記錄,在望遠鏡發明以前,無論從數量和質量而言,是世界其他地區無與倫比的。這些珍貴的科學遺產,正在引起各國科學家越來越大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