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⑴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皆無“道”。
⑵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蒙童”。
⑷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名身孰親篇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指歸):我性之所稟而為我者,道德也;其所假而生者,神明也;其所因而成者,太和也;其所托而形者,天地也。凡此數者,然我而我不能然也。故法象莫崇乎道德,稽式莫高乎神明,表儀莫廣乎太和,著明莫大乎天地。道德神明,常生不死;清濁太和,變化無窮。天地之道,存而難亡;陰陽之事,動而難終。由此觀之,禍極於死,福極於生。是以聖人,上原道德之意,下揆天地之心。崇高顯榮,吉祥盛德,深閎浩大,尊寵窮極,莫大乎生。萬物陳列,奇怪珍寶,金玉珠璧,利深得巨,莫大乎身。禍世之匠,亂國之工,絶逆天地,傷害我身,莫大乎名。生憍長溢,困民貧國,擾濁精神,使心多欲,叛天違道,爭為盜賊,天下不親,世多兵革,一人為之,傷敗萬國,主死民亡,物蒙其毒,莫大乎貨。
故得之與亡,或病或利。得名得貨,道德不居,神明不留,大命以絶,天不能救。(夫)[失]名(夫)[失]⑴貨,道德是佑,神明是助,名顯自然,富配天地。故細身大名,未可與論至道也;輕身重國,未可與圖利也。夫無名之名,生我之宅也;有名之名,喪我之橐也。無貨之貨,養我之福也;有貨之貨,喪我之賊也。是故,甚愛其身,至建榮民,為之行之,力之勞之,強迫情性⑵,以損其神。多積貨財,日以憍盈,憍亡之道,貨名俱終。故神明不能活,天地不能全也。
夫何故哉?道德之化,天地之數,一陰一陽,分為四時,離為五行⑶,綸為羅網,設為無間,萬物之性,各有分度,不得相幹⑷。造化之心,和正以公,自然一槩,正直平均,無所愛惡,與物通同。劑長續短,損盈益虛,不足者養,有餘者喪,貪叨多積,自遣禍殃。不足不止,利心常起。智以詐愚,強以大取。自然均之,名利歸主。失之而憂,得之而喜。一喜一憂,魂魄浮遊;一憂一喜,神明去矣。身死名滅,禍及子孫。
故名利與身,若炭與冰,形性相反,勢不俱然。名終體極、身存世昌者,天下無之。是故,擾心猾意,用情事神,夙夜趨務,飾容治辭,憂懷眾庶,創事立功,勵身起節,以顯榮名:是損所以有身,而益所以亡身也。竭筋力,忍饑渴,犯寒暑,踐危狹;薄衣惡食,不適囗腹;迎朝送晚,被恥蒙辱;精奔神馳,汲汲不止;逆道幹榮,多入為有:危身以寧,貨積神亡,貨患自來,憍亡俱至。則是為福以亡福,(來)[求]⑸利以去利。故成敗之事,在為與否;存亡之道,在去與來。
是以,知足之人,體道同德,絶名除利,立我於無身。養物而不自生,與物而不自存。信順之間,足以存神,室家之業,足以終年。常自然,故不可殺;處虛無,故不可中;細名輕物,故不可汙;欲不欲,故能長榮。知止之人,貴為天子,不以枉誌;貧處岩穴,不以幽神;進而不以為顯,退而不以為窮。無禍無福,無得無喪,不為有罪,不為有功。不求不辭,若海若江,遊揚玄域,神名是通。動順天地,故不可危;殊利異害,故能常然。是以,精深⑹而不拔,神固而不脫,魁如天地,照如日月。既精且神,以保其身。知足而止,故能長存。此謂遯名而名我隨,逃利而利我追者也。
注釋
⑴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強迫性情”。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五形”。
⑷津逮本作“於”,疑誤。
⑸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藏”。
大成若缺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能靜能清,為天下正。
(指歸):道德無為而神民然矣,神明無為而太和自起,[太和]⑴無為而萬物自理。或無根而生,或無足而走,或無耳而聽,或無囗而嗚,殊類異倫,皆與之市。母愛其子,子愛其母,男女相兼,物尊其主。巢生而喙,胎生而乳,鳥驚而散,獸驚而聚。陰物穴⑵居,陽物巢處,火動炎上,水動潤下。萬物青青,春生夏長,秋成冬熟,皆歸於土。非有政教,物自然也。
由此觀之,為不生為,否不生否,明不生明,晦不生晦。不為不否,不明不晦,乃得其紀也⑶。故大道坦坦,不出門戶,其出彌遠,其知彌寡。道在於身,不在於野,化自於我,不由於彼。萬物常治,智慧不起。
是以聖人,柄和履正,治之無形。遊於虛廓,以鏡太輕。遺魂忘⑷魄,休精息神。無為而然,玄默而信。窅然蕩蕩,昭曠獨存。髣髴挽逮,其事素真。其用不弊,莫之見聞。夫何故哉?微妙周密,清靜以真,未有形聲,變化其元。開導如陽,閉塞如陰,堤墆如地,運動如天。文武玄作,盛德自分。
是以,盈而若衝,實而若虛。不顯仁義,不見表儀,不建法式,不事有為。上欲不欲,天下自化。敦厚樸素,民如嬰兒,蒙蒙不之所求,茫茫不知所之。其用不窮,流而不衰。不耕自有食,不織自有衣,暑則靜於倮,寒則躁於裘。無有忌諱,與麋鹿居,背發含哺,相隨而遊。主有餘德,民有餘財,化襲萬物,無所不為。光景不見,獨玄有奇,天地人物,與之俱化,乘空載虛,與道徘徊。厲度四海,周流六虛,浩洋無窮,棲息至無。夫何故哉?直而若屈,正而若枉。世主為聲,天下為響。世主為形,人物為影。故不祀而天心和,不降席而正四海。故曰“大巧若拙”。
天道自卑。無律曆而陰陽和,無正朔而四時節,無法度而天下賓,無賞罰而名實得,隱武藏威,無所不勝,棄捐戰伐,無所不克。無號令而民自正,無文章而海內自明,無符璽而天下自信,無度數而萬物自均。是以(羸)[嬴]⑸而若絀,得之若喪。無鍾鼓而民娛樂,無五味而民食甘,無服邑而民美好,無畜積而民多盈。夫何故哉?因道任天,不事知故,使民自然也。
天地之道,一進一退而萬物成遂,變化不可閉塞,屈伸不可障蔽。故陰之至也,地裂而冰凝,清風飂冽,霜雪嚴嚴⑹,魚鱉蟄伏,萬物宛拳。當此之時,處溫室,臨爐火,重孤貉,裘毳綿,猶不能禦也。及至定神安精,動體勞形,則是理泄汗流,捐衣出室,暖有餘身矣。陽之至也,煎砂爛石,飛鳥絶,水蟲疾,萬物枯槁,江河⑺消竭。當此之時,入沉清泉,出衣絺綌,燕高台,服寒石,猶不能任也。及至鮮心釋意,托神清靜,形捐四海之外,遊誌無有之內,心平氣和,涼有餘矣。
夫知故之為術也,治人事,育羣形,德延天地,功配陰陽。及其生亂也,發於無形,起於無聲,與政卷舒,與化推移,得人如濕,逮人若陰,猶響應言,影不離形。為之愈亂,治之益煩,明智不能領,嚴刑不能禁。是無為者,有為之君而成功之主也,政教之元而變化之母也。其除⑻禍亂,猶躁之勝寒而靜之勝暑也。是以聖人,去知去慮。虛心專氣,清靜因應,則天之心,順地之意。政舉化流,如日之光,禍亂消滅,若雲之除。天下象之,無所不為,萬物師之,無所不事。
注釋
⑴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補。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宂”,疑誤。
⑶津逮本、學津本無“也”。
⑷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亡”。
⑸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嚴凝”。
⑺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江湖”。
⑻津逮本、學津本作“餘”,疑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