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二(3 / 3)

天下有道篇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不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知足之足,常足矣。

(指歸):人之生也,懸命於君;君之立也⑴,懸命於民。君得道也,則萬民昌;君失道也,則萬民喪。萬民昌則宗廟顯,萬民喪則宗廟傾。故君者,民之源也;民者,君之根也。根傷,則華實不生;源衰,則流沫不盈。上下相保,故能長久。是以,世主得道,宇內不擾,諸侯賓服,百蠻雍喜,四海同風,兵革不起。徼扞之人,無所效其言,果壯之士,無所施其功,聰明辯智,隨澤而耕,騏驥驊騮,嬰輿而作,天下宴⑵閑,各樂其業。世惇俗厚,民人專一總,織而衣總,耕而食。天心和洽,萬物豐熟,喜祥屢臻,吉符並集。非天降福,世主道德也。天子失道,諸侯不朝,溪異穀別,法製舛殊,四方背叛,力正⑶相淩,舉兵爭權,弱者為(膚)[虜]⑷,強者為君。是以天下,選將簡士,砥礪甲兵,懸烽烈火,四麵相望,深奸大詐,謀於廟堂。作變生奇,結縱連橫,輕車梟騎,興敵相當。士馬生郊,曆年不還,化高詐力,政當首功。當此之時,飾養戎馬,不遑親戚,奔郊先至,常食菽粟。貪夫坐而為宰,庸仆之徒畜而為賊。百姓罷極,財殫力倦,長傜兵役,久而不息,時念歸家,淒愴慷慨,想親罷老,泣涕於外。慈父惠母,憂愁傷心,肝膽氣誌,摧折於內。士卒雙⑸頭結踵,骸骨暴露,流離於中野者,不可勝計。道路憧憧,皆為孤子,思慕號令⑹,踴泣而起。何罪蒼天,遭離⑺此咎!牝者無夫,幼稚無父。怨慟悲痛,不期而聚,大者為率,中者為宰。上下相護,中外相保,非有血脈,親如兄弟。總苗為旌,穿地為鼓,操兵便械,趨行案伍。常習⑻戰鬥,意議其主,至精相感,氣化相動。是以,天地鈐結,陰陽隔閉,星辰散亂,日月鬪蝕,詐逆萌生,災變並發。非天降禍,世主無道。

夫遭天之鴻命,繼先聖之後,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爵尊寵極,莫與比列。布衣粗裘而天下以為好,蔬食藜羹而天下謂之美。變世化俗猶風之靡草,民之從化猶魚之赴水。不務崇道廣德,修身正己⑼,憂勞元元,以承⑽祭祀,光顯祖考,業傳子孫,德與神明爭流,名與天地相保,反以驕奢取名,求勢不止,逆天迕地,無不淩侮。是以不訾之士,相矯而起,輕舉深入,先到為右。敵人遠至,莫與之交,黨離朋絶,中外不恃。身死國亡,宗廟崩弛,可欲之故,非天下之罪也。

是故,威劫尊寵,窮極民上,名號顥榮,覆蓋天下,而不知足者,獵禍之具而危亡之大數也。

夫道德神明,陶冶變化,已得為人,保合精⑾神,而有大形。動作便利,耳目聰明。遊於昭曠之域,聽視天地之間。上觀自然之法式,下察古將之得失。鑿井而飮,耕田而食,長妻生子,與民相極。是足之足者也。何況乎萬乘之主、千乘之君哉⑿!其可足亦明矣。

故不在於道也,利心常起,貪人壤土,欲人財寶,兼並不休,增加不已者,追患之大數而得咎之至要也。

自今及古,飛鳥走獸、含氣有類之屬,未有不欲得而全其性命者也。故居君者為虜,居虎者為鼠。名在青雲之上,身處黃泉之下。居牛馬之位者,無牛馬之患;托犬羊之列者,無犬羊之咎。是以,得道之主,建心於足,遊誌於止,辭威讓勢,孤特獨處。捐棄萬物,唯神是秉,身存名榮,久而不殆。天下歸之,無有不製。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人之生也”與“君之立也”二句均無“也”。

⑵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冥”。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政”。

⑷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津逮本、學津本作“椎”。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呼”。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罹”。

⑻津逮本、學津本作“集”。

⑼津逮本作“已”,疑誤。

⑽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缺“承”。

⑾津逮本作“情”,疑誤。

⑿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或”,疑誤。

不出戶篇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指歸):道德變化,陶冶元首,稟授性命乎太虛之域、玄冥之中,而萬物混沌始焉。神明(文)[交]⑴,清濁分,太和行乎蕩蕩之野、纖妙之中,而萬物生焉。天圓地方,人縱獸橫,草木種根,魚沉鳥翔,物以族別,類以羣分,尊卑定矣,而吉凶生焉。由此觀之,天地人物,皆同元始,共一宗祖。六合之內,宇宙之表,連屬一體。氣化分離,縱橫上下,剖而為二,判而為五。或為白黑,或為水火,或為酸醎,或為微羽,人物同類,或為牝牡。凡此數者,親為兄弟,殊形別鄉,利害相背,萬物不同,不可勝道。合於喜怒,反於死生,情性同生,心意同理。

何以言之?莊子曰:一人之身,俱生父母,四支九竅,(員)[其]⑵職不同,五髒六腑,各有所受。上下不相知,中外不相覩。頭足為天地,肘膝為四海,肝膽為胡越,眉目為齊楚。若不同生,異軀殊體,動不相因,靜不相待,九天之上,黃泉之下,未足以喻之。然而頭有疾則足不能行,胸中有病則囗不能言,心得所安則耳目聰明、屈伸調利、百節輕便者,以同形也。人主⑶動於邇,則人物應於遠;人物動於此,則天地應於彼。彼我相應,出入無門,往來無戶。天地之間,虛廓之中,遼遠廣大,物類相應,不失亳厘者,同體故也。

是以,聖人不出於⑷戶,上原父母,下揆⑸子孫,危寧利害,反於死生之說,察於是非之理,通於利害之元,達於治亂之本。以己知家,以家知彼,事得其綱,物得其紀。動知所之,靜知所守,道德為父,神明為母,清靜為師,太和為友,天下為家,萬物為體。視彼如己,視己如彼,心不敢生,誌不敢舉。捐棄知⑹故,絶滅三五,因而不作,岩居穴處。不殺羣類,不食生草,未成不服,未終不采,天地人物,各保其有。

夫原我未兆之時,性命所以,精神所由,血氣所始,身體所基,以知實生於虛,有生於無,小無不入,大無不包也。本我之生,在於道德。孕而未育,所以成形。至於出冥,以知深微纖妙和弱潤滑之大通也,無知無識無為無事之有大功也。視我之為嬰兒,至於壯大有知,以睹柔之生剛,弱之生強,小之生大,短之生長,愚之生智,晦之生明也。察我呼吸屈伸,以知損為益首,益為損元,進為退本,退為進根,福為禍始,禍為福先也。上陵仰阪,曆阻過險,形疲喘悸,勞而靜處,則神平氣和,中外相保,以知清靜虛無、無為變化之大功也。四支九竅,趨務舛馳,異能殊形,皆⑺元一心,以知百方萬物之害之變皆生於主。稽之天地,驗之古今,動不相違,以知天地之道畢於我也。故,家者,知人之本根也;身者,知天之淵泉也。觀天不由身,觀人不由家,小近大遠,小知大迷。去家出戶,不見天下;去身窺牖,不知天道;其出踰遠,其知益少;周流四海,其迷益甚;求之益大,功名益小。不視不聽,求知於己,天人之際,大道畢矣。

故,聖人不見一家之好惡而命萬家之事,無有千裏之行而命九洲之變。足不上天而知九天之心,身不入地而知九地之意。陰陽進退,四時變化,深微隱匿,窅冥之事,無所遁之。何則?審內以知外,原小以知大,因我以然彼,明近以喻遠也。故聖人之為君也,猶心之於我、我之於身也。不知以因道,不欲以應天,無為以道世,無事以養民。玄玄默默,使化自得,上與神明同意⑻,下與萬物同心。動與之反,靜與之存,空虛寂泊,使物自然。

注釋

⑴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生”。

⑷津逮本、學津本無“於”。

⑸津逮本、學津本作“擦”。

⑹怡蘭本作“如”,疑誤。

⑺津逮本作“者”,疑誤。

⑻津逮本、學津本作“異”,疑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