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萬物玄同,天下和洽,浮沉軋軮,與道相得。若終而始,若亂而紀。虛而實,無而有,疏而密,遲而疾。無形影,無根朕,仿佛渾沌,莫知所以。獨知獨見,獨為獨不,變化無常,畜積無府。陰陽離合,屈伸張弛,冥冥窅窅芒味玄默。魁如天地,不可窮極,自修有餘,故能有國。治人理物,子孫不絶。夫何故哉?以其嗇也。
為嗇之道,不施不予,儉愛微妙,盈若無有,誠通其意,可以長久。形小神大,至於萬倍,一以載萬,故能輕舉。一以物然,與天同道,根深蔕固,與神明處。真人所體,聖人所保也。
注釋
⑴據津逮本、學津本刪。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臣”。
治大國篇
治大國者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兩不相傷,德交歸焉。
(指歸):日昃陰生,燥至風起,溪穀小動,海波大興,高下⑴相臨,差以百尋者,以其形大故也。千仞之岸,萬丈之崖,物類登之,崖隤下顛,蚊{上亡下蟲}螻蟻適足以遊翔,而犀象虎豹之糜骸者,以其形重也。飄風隆盛,發屋折木,石飛鐵揚⑵,山陵崩弛,而人血脈不為之傷者,以其暴大也。隙穴之風,不動鬢眉,及其中人也,生百病而成死亡者,以其纖介也。夫大國者,江海犀象之徒也,而德化者飄風隙穴之類也。故其福不可大生也,其力不可暴興也,其善不可大處也,其惡不可大喪也。大生之則大亡,暴興之則暴傾,大處之則大去,大喪之則大至。
何以明之?莊子曰:夫饑而倍食,渴而倍飮,熱而投水,寒而入火,所苦雖除,其身必死。胸中有瘕不可鑿,喉中有疾不可剝也,{上民下蟲}{上亡下蟲}著麵不可射也,蟣虱著身不可斫也。何則?欲除小患而生大⑶賊也。是以,明王聖主之治大國也,若柄纖微,若通小水。若察秋毫,如聽無有。若亡若存,若非若是。如形如留,如為如休。為在為不為之域,化在有無有之野。福微利鮮,言希禁寡,動於無形,功留四海。
夫何故哉?以道為父,以德為母,神明為師,太和為友。清靜為常,平易為主,天地為法,陰陽為象。日月為儀,萬物為表,因應為元,誠信為首。殊分異職,繩繩玄默,引總紀綱,舉大要而求之於己。是以,民如胎鷇,主如赤子,智偽無因而生,巧故無由而起。萬物齊均,莫有盈損,和洽順從,萬物豐茂。鬼神與人,合而俱市,動於自然,各施所有。寂如無君,(怕)[泊]⑷如無鬼,萬物盡生,民人盡壽,終其天年,莫有傷夭。
主若不仁,鬼若不神。主非不仁也,兼施博愛,德運六合而無阿憐也。鬼非不神,浮於惚恍⑸,載於纖微,經曆萬方,與時變化,神全萬物,不以傷人也。非不傷人,聖人在上,與天相參,人物順比,大化流行。智者不作,奇物不生,莫之為滿,莫之為盈。天下喁喁,萬物齊均,既不起高,又不造深。不攻金石,不壅水泉,人不遠(徒)[徙]⑹,食不煞生。世皆可賞,莫之可形⑺,草木黃而後落,人化盡而後終。是故,天之所胞,地之所函,太一之所主,天一之所將,四時所歸,五行所監,羣臣毒害,變化運行,各有分部,不得相幹,周流萬物,莫之可傷。是故,鬼神治陰,聖人治陽,治陰者殺偶,治陽者殺奇。虛無清靜,鬼神養之;纖微寡鮮,鬼神輔之;盛壯有餘,鬼神害之;盈滿亢極,鬼神殺之。不屬其類,聖人奉之;忠信順善,聖人與之;雄俊豪特,聖人察之;作變生奇,聖人殺之。故動於陰者,鬼神周之;動於陽者,聖人製之;唯無所為者,莫能敗之。聖人在上,奇不得起,詐不得生,故鬼以其神養物於陰,聖人以其道養物於陽。福因陰始,德因陽終,鬼神降其澤,聖人流其恩。交歸萬物,若性自然,流道沉德,洽和同真。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以”。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石鐵飛揚”。
⑶津逮本作“人”,疑誤。
⑷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津逮本、學津本作“恍惚”。
⑹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刑”。
大國篇
大國者,天下之所流,天下之所交,天下之牝。牝以靜勝牡,牝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而取之,或下而取於人。夫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指歸):天地並起,陰陽俱生,四時共本,五行同根,憂喜共戶,禍福同門。故所以為寧者,所以為危者也;而所以為危者,所以為寧者也。所以為存者,所以為亡者也;而所以亡者,所以為存者也。
何以明之?夫虎豹以其形容修廣,爪牙堅強,肌膚盛大,毛物豐,文章明,故執百獸而製於人。榮華香草以其所有光曜芬香,故悅於眾俗而傷其根。大國之君以其地廣民眾,勢尊形寵,威隆名顯,故張其鄰國而危其身。有道則固於磬石,寧於太山;失道則危於累卵,輕於鴻毛。俱弱則先困,俱亂則先亡。是故,大國者霸王之梯而亡滅之階也。是以,大國之君,獨立無偶,名山四塞,三麵成阻,鴻川並流,萬物浮下,為諸侯轂。膏腴之府,強大之(屍)[戶]⑴,權勢之主,偕不測之固,要厄狹之囗,肥饒廣易,方數千裏,珍寶奇怪,無所不有,民鮮傜役,馬牛從處,舟輿萬數,兵食陵聚⑵,居者安樂,過者留止,人如草木,畜滿山野,耕桑田獵,得獲深倍,故天下之所欲歸,將相之所欲附。車騎奮擊,帶甲百萬,處易守險,形便地利,順天而攻,順地而守,懸人之命,製人之死,與之則有勢,背之則失宗廟,故諸侯之所欲交,天下之所畏也。施道足以並兼,尊寵足以發號,伐之足以崇仁,治之足以明義,兼之足以廣地,得之足以為富,故諸侯之所好,而將相之所⑶利也。
是故,自古及今,天下之牝,以靜勝牡,千世不易,萬世不變。夫何故哉?以虛受實,以無應有,不以為大,務以為小,不以為尚,常以為卑也。
是故,明王聖主之處大國也,施而不以置,下而不以求。地裹諸侯之國,而無所不畏,德包諸侯之力,而無所不事。折節下之,以附人意;忠廉誠信,以先士(史)[吏]⑷;割地東西,以招賢俊;疾耕力織,以(衰)[襃]⑸畜積;結從連橫,以戒不虞。發倉庚,散財幣,養耆老,食孤弱,振窮達困,顯岩穴之士。受而不取,授而不予,柔弱簡易,無為而處。諸侯雖有貪鄙殘賊,驕矜恃力,不好順從,欲圖逆者,猶以文武之勢,威德之重,靜而下之,則彼修身慎行,改過自新,割地獻寶,歸命殺身,請為子弟之國,藩牆之臣。
其處小弱也,因道而動,修理而行,富以舟輿,實以甲兵。忠順誠素,尚樸貴耕。耕織有分,不取民有,上下和集,親如父子。君如腹心,民如形體,國專和一,可與俱死。上下順從,可與鄰市。大國之君,雖負眾強,上權右勢,左德下仁,心如饑虎,怒如湧泉,不好施予,常欲吞人,猶以得天之心,獲民之意,將相誠信,鄰人之助,發源泉之敵,揚不測之威,辱身厚體,竭誠懸命,欵欵惓惓,事以清靜,則彼神感精喻,心釋意壞,怒移禍徙,與我為(妖)[諾]⑹。
上而取人者,形大勢豐,德博權重,人之所利也。下而取於人者,地狹民少,權輕⑺德鮮,人之所易也。故不戰而壞人之邑,不攻而降人之城,地廣號尊,宗廟顯,功德流,是大國之所期也。
交⑻於大國,接和結親。歲有災害,則大國憂之;鄰國難至,則大國救⑼之。屈一人之下,伸萬人之上,社稷尊,宗廟顯,國富兵強,人物全濟,延於無窮,小國之所願也。
故接地鄰境,懸權不動,先下先得,卑者製倨,靜者勝躁,處大之勢,小下大得。夫何故哉?自然之道,不可強致,水動下流,人動趨利。釋下任事,眾弱為一,出於不意,此強大之所以亡也。故大宜下之。
注釋
⑴據學津本改。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眾”。
⑶津逮本、學津本無“所”字。
⑷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⑸據怡蘭本改。
⑹據宋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改。
⑺津逮本、學津本作“重”。
⑻津逮本、學津本作“友”。
⑼津逮本、學津本作“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