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六(1 / 3)

用兵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仍無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⑴(指歸):道無不有,有無不為,體和服弱,括囊大威。生育羣類,莫有能違,無有形象,為萬物師。得之者安,失之者危,天地體之,久而不衰。何以効之?莊子曰:夫陰而不陽,萬物不生;陽而不陰,萬物不成。由此觀之,有威無德,民不可治;有德無(為)[威]⑵,宗廟必傾;無德無威,謂之引殃,遭運時變,身死國亡。故人主者,國之腹心也;兵者,國之威神也。夫天地之間,萬國並興,小大愚智,皆願為君。智盡而服,力屈乃窮,非有餘力而屈膝樂為人臣也。是以明王聖主,放道効天,清靜為首,和順為常。因應為始,誠信為元,名實為紀,賞罰為綱。左德右威,以應不祥,天下仰製,莫能毀傷。故國可保而民可全也。

夫德之與兵,若天之與地,陰之與陽,威德文武,表裏相當,隱之玄域,不得已而後行。故人君失道,好戰自損,正事不修,邪事作起,強大憍奢,紀滅綱弛;雕琢宮室,盈飾狗馬,高台大囿,韾色在後;刳屠忠諫,尊寵姣好,簡傲宗廟,欺侮諸父,殘賊暴虐,孤人稚子;反逆天地,刑戮陰陽,黥劓道德,破碎神明,和氣潰濁,變化不通;冬雷夏霜,萬物夭⑶傷,縱橫擊搏,謀圖不詳,大國驚怖,小國奔亡,老弱離散,啼哭而行,天下憤怨,萬民思兵,相率而起,我為後行。夫何故哉?惟彼先祖,皆有神明之德通於天地、聖智之勞加於萬民,故剖符丹書,受土賜姓,列為君王,光顯祖考,業流子孫。是天地之心,萬載之功。而繼體者,不務屈身厲節、摩精煉神、修行德以奉其先,乃忽小善而易小惡,日以消息,月以陵遲,宗廟崩弛,國為丘墟,族類離散,長無所依,鬼神孤魂,無所棲息(乎)⑷。嗟夫!豈不哀哉?

是以,喻我豪俊,說我士卒,卷甲釋兵,且令休息,激役心移,幸於反複,改過自新,變容易則。遂往不反,為天下賊,百姓窮極,財殫力屈,海內之憂,日以長息。蒼天降應,禍集其國,雖欲未誅,自然不得。天人同心,我不能克。故事為而神否,身往而誌還。形反我誌,事逆我身,悲彼先聖,傷彼萬民。無罪於天,遇此何辜?雖曰忽然,民命在兵。

發號申令,效以信誠。先服者賞,後服者傷,小下者利,大下者昌。壞邑者爵,降城者封,城邑不下,未克勿喪。有罪者免,有能者官,老弱得養,死者得葬。德澤洽潤,恩愛流行,慈惠和結,眾情發揚。默然為之,神氣相通,彼三軍與我同心,奸為我使,盜為我工。教我以其計慮,告我以其地形。因其所有,奇變乃通。法律不苛,險阻虛空,天人相得,勝出若神。前無留敵,計謀不喪,敵雖眾多,與我構因。兩軍相距,前若無人。

戰⑸雖萬全,敵不可易。易敵生奸,亡時失利。福去禍來,為天為疾。

是故,雖獲天佑,得人之助,猶守之以憂,持之以畏,出險乘虛,宿舍有備,休息處便,必依水草,填隙塞惡,與敵相距,變運無形,奇出無朕,錯勝無窮,功戰無有,深微窅窅,變化無始。自我親近,不知我之所為,彼之知力,何得於己?故在家者,晏然而樂;在師者,欣然而喜。人懷至誠,若為其子,去家越境,若眾趨市。疾耕力織,暮休早起,奇入模列,不敢獨有,以供師徒,如奉父母。懸權爭勝,敵人不起,未戰而海內正,不攻而諸侯下。天地覆載⑹,日月所照覩,皇皇莫莫,各安其土。夫何故哉?慈哀發動,因天之心,不敢由於我也。

注釋

⑴王弼本有“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句,道藏本缺。

⑵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大”。

⑷據學津本刪。怡蘭本、津逮本作“鬼神孤魂無所棲息息呼!嗟夫!豈不哀哉!”。

⑸津逮本、學津本作“我”。

⑹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作“天地所覆載”。

言甚易知篇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唯我無知,是以不吾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指歸):夫無形無聲而使物自然者,道與神也;有形有聲而使物自然者,地與天也。神道蕩蕩而化,天地默默而告;蕩而無所不化,默而無所不告;神氣相傳,感動相報;反淪虛無;甚微以妙;歸於自然,無所不導。故言言之言者,自然之具⑴也;為為之為者,喪真之數也;無為無言者,成功之至而長存之要也。是以聖人,言不言之言,為不為之為;言以絶言,為以止為。絶言之道,去心與意;止為之術,去人與智。為愚為愨⑵,無知無欲。無欲則靜,靜則虛,虛則實,實則神。動歸太素,靜歸自然,保身存國,富貴無患,羣生得誌,以至長存。此言之易知而事之易行者也,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也。

夫何故哉?世主好知,務順其心,不覩大道,不識自然,以為為為,以言言言,息知生事,以趨所安,寖以為俗,終世被患。性變情易,深惑遠迷,精濁神擾,外實內虛。強默生咎,強靜生患,故視之而不見,告之而不聞,非以自嫉,以為不然。

夫聖人之言,宗於自然,祖於神明,(堂)[常]⑶處其反,在默言之間,甚微以妙,歸於自然。明若無見,聽若無聞,通而似塞,達而似窮。其事始於自然,流於神明,常處其和,在為否之間。清靜柔弱,動作纖微,簡易退損,歸於無為。

虛無以合道,恬泊以處生,時和以固國,玄教以畜民。養以無欲,導以自然,贈以天地,賜以山川。富以年歲,貴以有身,虞以無憂,寧以無患。無欲之不得,無樂之不存,民若無主,主若無民。亡於知力⑷,依道倚天,萬國和順,並為一君。是事之盛而業以隆者也,而天下謂之不然。

夫世之莫我知者,非我道小而不足以知也,又非我之事薄而不足為也,又非世之好敗惡成、喜禍樂患而故不我從也,天性與我反,情欲與我殊。智陷於情欲,終世(弱)[溺]⑸於所聞,神氣不我我,而心意不我然。故其明不我能見,聰不我能聞。是以,深言反而受謗大,行遠而得毀;獨見之明不用於世,獨聞之聰見羞於民;事順神明者不合於俗,功配天地者不悅於眾。

夫至論大言者,總百變,要萬方,剖判亳厘之內,明顯虛無恍惚之外,周密無間,歸於漭昧,此乃小節之士所不能聞,而隅曲之人所不能逮也。夫鴻鵠高飛,終日馳騖,而不知宇宙之外;製法之人拘教之士累年學問,終身談論,而不知道德之大也。且神明有所不能領,天地有所不能理,況乎守眾世⑹之論,不覩大要之所由,不亦宜乎?是故,眾俗之薄賤,而得道之所獨遵也。

是以聖人,知而弗為,能而不任,仁義而不以為號,通達而不以為名,堅強而不以為顯,高大而不以為榮。言不可聞,動不可形。心若江海,誌若蒼天,廢為以立道,損善以益性。寂然蕩蕩,莫之能明,皎然昭昭,莫覩其情。頹然默默,魁然獨存,薄外厚內,賤己卑名。去眾離俗,與道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