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六(2 / 3)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作“賊”。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慧”。

⑶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⑷怡蘭本作“忘於知力”。津逮本、學津本作“忘於智力”。

⑸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津逮本、學津本作“庶”。

知不知篇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指歸):道德之教,自然是也。自然之驗,影響是也。凡事有形聲,取舍有影響,非獨萬物而已也。夫形動不生形而生影,聲動不生聲而生響,無不生無而生有,覆不生覆而生反。故道者以無為為治,而知者以多事為擾,嬰兒以不知益,高年以多事損。由此觀之,愚為智巧之形也,智巧為愚之影也。無為,(逐)[遂]⑴事之聲也,遂事,無為⑵之響也;智巧,擾亂之羅也;有為,敗事之網也。

故萬物不可和也,天地不可適也,和之則失和,適之則失適。弗和也而後能和之,弗適也而後能適之。故,安世不知危,亂世不知治,若影隨形無所逃之也,不動求響無所得之也。故知而絶知,不困於知;不知用知,亦不困於知。其所以不困則異矣,而於為不困則一也⑶。

是故聖人操通達之性,遊於玄默之野,處無能之鄉,托不知之體;寂若虛空,奄忽如死,心無所圖,誌無所治;聰明運動,光耀四海,塗民耳目,示以無有;庖廚不形,聲色不起,知故不生,禍亂息矣。不言而宇內治,無為而天下已。民俯而無放,仰而無効,敦愨忠正,各守醇性,{左忄右岡}{左忄右岡}洋洋,皆終天命。死者無諡,生者無號,若此相繼,億萬無量。其次,情無所樂,性無所喜,心無所安,誌無所利。疾不知孝,病不知弟,既不睹仁,又不識義。無有典禮,守其貞幹,一如麋鹿,一如鴻雁。不在憂喜,亦不離亂,若盲若聾,無所見聞。主無宮室,民無城郭,國無製令,世無恥辱。

病故不病,與道相托。不言不為,威德自作。天地和順,渾沌磅礴。溷若濁流,煥若嚴客。人物皆愚,歸於寂寞。動無形曫,靜無圻堮。主民俱昌,天下啞啞。亡於小利,而享大福。默而治者,計不能計,而度不能度。

何以効之?夫道德廢,淳樸亡,奇物並作,知故流行。禮節起,分度明,萬物有條貫,百事有紀綱。封疆畫界,治邑屋,州鄉裏,國有忠臣,家有孝子。録內略外,雙身為友,損彼益此,務以相厚。疆⑷大重壘,小弱亡有,郊祀天地,名山大水。封於太山,禪於梁父,流漸相承,或然或否。斷獄萬數,黥人滿道,臣殺其君,子殺其父,亡國破家,不可勝數。天(予)[下]⑸享其知故之利,獲於死亡之咎。由此觀之,絶知為福、好知為賊亦明矣。故使有德之君,變誌易心,生息萬事,以教其⑹民,禱祝請福,以至大治者,自然不聽也。使彼亡國之君,廢智去欲,絶為止事,修道行德,棄其心意,而欲死亡者,形亦不從也。

是故,趨舍廢置,王道之形聲也;吉凶存亡,趨舍之影響也。夫聖人所以能動與天和,靜與道合,既能保身,又能全國,翱翔乎有為之外,優遊乎無事之內,取福於纖妙之中,而舒於四海之外,喪明者之目,杜知者之囗,窒聰者之耳,折巧者之手,與時相隨,與和俯仰,不為而自成,不教而民治,恩加走獸,澤及飛鳥者,以其損聰棄智、廢為而任道也。是以,順情從欲,窮極心意,動導天地,靜陶萬事,神靈在己,不察不燎,身不降席而萬國自備:雖欲不亡,自然不置也。

注釋

⑴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⑵津逮本、學津本作“為無”。

⑶津逮本、學津本無“也”字……

⑷津逮本作“疆”。

⑸據怡蘭本、津逮本、學津本改。

⑹津逮本、學津本無“其”字。

民不畏威篇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挾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去彼取此。

(指歸):道德之旨,神明之務,太和之心,天地之意,禍莫甚乎亡,福莫甚乎存。非獨天道,人物亦然。故存身之道,莫急乎養神;養神之要,莫甚乎素然。常體憂畏,栗栗震震。失神之術,本於縱恣;喪神之數,在於自專。故太上畏道,其次畏天,其次畏地,其次畏人,其次畏身。昌衰吉凶,皆由己出,不畏於微,必畏於章,患大禍深,以至滅亡。憂畏元始,至於無形,(運翔)⑴戒慎未兆,其道大光。動得所欲,靜得所安,福祿深微,淪於無方。

正言若反,明而若昏,遼遠潢洋,莫之能聞。伺命在我,何求於天?至福(以)[似]⑵禍,大吉若凶,天下醉飽,莫之能明。是以,世俗見近聞淺,不識窅冥之道,蔽於微妙之常,塞於神明之理。察於亳毛之利,不覩丘山之禍,肆情行態,無所畏忌。言順所然,行順所善,力能而取,心順妄與,驕奢恣睢,自專損己。忠信所愛,欺殆父母,侵淩天地,簡傲其主。將順情欲,以違⑶天道:故起巧立名,以代其身;施惠流恩,以獲大咎;遁福天外,追思四海,福德求之不能得矣,患奔禍馳無所逃矣,大威以至乃始為善。當此之時,道德不能救⑷,天地不能觧。非天之罪也,樂高喜大,負威任勢,忘憂失畏,不求於己也。

故憂於己者不恐於人,畏於己者不製於彼;順於小者不懼於大,誡於近者不悔於遠。是以,不小其位而居之以敏,不薄所處而厚修其禮,不苦卑微而革其大始,不厭困危而絶其所以。樂窮如達,安死如壽,雖欲且留,亦不得久。

何以明之?莊子曰:天地之道,始必有終,終必有始。陽氣安於潛龍,故能鑠金;陰氣寧於履霜,故能凝冰;木善秋毫,故能百尋;水樂涓涓,故能成海;飛禽逸於卵鷇,故能高翔;羣獸預於胎{左羊右兆};故能遠走。是以聖人,智達無窮,能與天連,變化運動,洞於大常,猶以積德重厚,釋心意,隱聰明,憂於溷挽,畏於無形。竄端匿跡,遁貌逃情。反於虛無,歸於玄冥。身重天地而不自高,德大陰陽而不自彰。托微處寡,後下萬民。飮食無味,衣服無文。方於自飾,誌不敢淫。秉道操德,與物浮沉。養民如子,遇眾若君。德歸之天,功移於人。天下辭讓,恩厚固深。故禍[不能禍]⑸而患不能患,福不能逃而德不能遁。非道有私⑹而天地偏也。戒始慎微,和弱忠信。奉道順天,與物相參。憂畏得意,安樂困窮。成敗存亡,求之於身。

注釋

⑴據津逮本、學津本刪。

⑵據津逮本、學津本改。

⑶津逮本、學津本作“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