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七(1 / 3)

人之饑篇

人之饑也,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百姓難治,以上有為,是以不治。民之輕死,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無以生為,是賢於貴生。

(指歸):道德之生人也,有分;天地之足人也,有分;侯王之守國也,有分;臣下之奉職也,有分;萬物之守身也,有分。稟受性命,陶冶羣形。開導心意,己得以生。藏府相承,血氣流行。表裏相應,上下相任。屈伸便利,視聽聰明。道德之所以分人也。含吐覆載,雲行雨施,雷風動作,日月更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陰陽和洽,萬物豐盛。民人動作,皆足以生。天地之所以分人也。因道修德,順天之則。竭精盡神,趣時不息。抱信効素,歸於無極。纖微損儉,為天下式。各守其名,皆修其德。槳生安俗,四海賓服。侯王之所以守任也。大通和正,直方不曲。忠信順從,奉其分職。善善惡惡,不變名實。不小其位,不賤其服。臣下之所以守員⑵也。小心敦樸,節儉強力。順天之時,盡地之力。適形而衣,和腹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止。不薄所處,不厭所食。萬民之所以守其身也。動靜失和,失道之分;耕織不時,失天之分;去彼任己,失君之分;創作知⑶偽,失臣之分;衣食不適,失民之分。失道之分,性不可然;失天之分,家不可安;失主之分,國不可存;失臣之分,命不可全;失民之分,身不可生。

守分如常,與天地通。損己餘分,與道俱行。祭祀不絶,後世繁昌。過分取大,身受不祥。重累相繼,後世有殃。此古人之所以棄損形骸、饑寒困窮者,以其動靜不和,耕織不時,適情順性,嗜欲不厭,食窮五味,衣重文彩,麗靡奢淫,不知畏天,功勞德厚,不克其分,衣食之費,倍取兼人也。是以,身獲其患,事及子孫。故布衣弊而不周,疏食乏而不厭。百姓之所以偷利化惡,公廢私行,營家者富,圖國者貧,直者先死,廉者困窮,風流俗敗,是偽非真,亳亂豐擾,君子深藏,眾寡相暴,強弱相淩,貧者臣役,富家如王,以其淫主亂君不覩自然,反情縱欲,違道去天,飾知創作以順其心也。以是淳消樸滅,巧故孳生。奇物日進,不可勝形。佞諂親幸,邪偽者封。臣術大勝,君道浸壅。弊欺之路飾,滅危之患生。忠正之士疏而日遠,詐世之人羣而並翔。煞人不死,奸禁不論,權立勢行,威動三軍。目之所視,意之所指,應聲而至。在所欲存,俱過於世,或如彼,或如此,恍惚悒悒。存不如亡,生不如死。誌勇膽橫,瞋目相視。君臣相謀,父子相揆。湯鑊不能畏,鐵鉞不能止。民之所以細其命而大財寶,乘危狹,觸重禁,赴白刃,({上曰下月})[冒]⑷流矢,不顧其身,得利為右者,以其欲名之榮而求生之厚也。是以,失財亡爵,或傷腸(析)[折]⑸肝,狂易絞頸,損精棄神,心常樂死,擢刃自刑,或赴深水。是以,自然之道,常與物反。無身者生,有身者死;趨利者逄患,求福者得禍;不召自來,不迎而遇。我雖欲勿,然世不得解。故生生趨利,為死之元也;無身去利,利為生之根也。雌下無名,可以無患;卑賤汙辱,可以無咎;蔬食藜{上羔下火},可以長厭;布衣鹿裘,可以長好;無以民為,可以康寧;無以生為,可以長久。是故,能除分損己,至於無取,臥則如屍,立則如表,不異變化,不殊生死,不貴侯王,不賤奴虜,唯在所遇,聽造化者,煞之不憂,生之不喜,然後與道為人,與天地友,長生久視,終而複始,富貴無期,為天下市。

注釋

⑴津逮本、學津本缺此卷。

⑵怡蘭本作“貞”。

⑶怡蘭本作“私”。

⑷據怡蘭本改。

⑸據怡蘭本改。

生也柔弱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柔脆,其死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故兵強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小弱處上。

(指歸):有物俱生,無有形聲,既無色味,又不臭香。出入無戶,往來無門,上無所蒂,下無所根。清靜不改,以存其常,和淖纖微,變化無方。與物糅和,而生乎三,為天地始,陰陽祖宗。在物物存,去物物亡,無以名之,號曰神明。生於太虛,長於無物,稟而不衰,授而不屈,動極無窮,靜極恍惚,大無不包,不無不入,周流無物之外,經曆有有之內。天犇地馳而不能及,陰騁陽騖而不能逮,響窮竭而不能應,影糜散而不能類。取而不能以,息予而不能以費,去取有分,無所憎愛,留柔憎愛,留柔居弱,歸於空虛,進退屈伸,常與德俱。為道先倡,物以疏瞿,受多者聖智,得少者癡愚。故神明聖智者,常生之主也;柔弱虛靜者,神明之府也。

夫神明之在人也,得其所則不可去,失其所則不可存,威力所不能製,而智惠所不能然。苟能攝之,富貴無患,常在上位,久而益安。是以,人始生也,骨弱筋柔,血氣流行,心意專一,神氣和平。麵有榮華,身體潤光,動作和悅,百節堅精。時日生息,旬月聰明。何則?神居之也。及其老也,骨枯筋急,發白肌羸,食飲無味,聽視不聰。氣力日消,動作日衰,思慮迷惑,取舍相違。及其死也,形槁容枯,舌縮體伸。何則?神去之也。草木之始生也,枝條潤澤,華葉青青,豐茂暢美,柔弱以和。何則?陽氣存也。其衰也。華葉黃悴,物色焦殃。及其死也,根莖枯槁,枝條堅剛。何則?陽氣去之也。

故,神明所居,危者可安,死者可活也;神明所去,寧者可危,而壯者可煞也。陽氣之所居,木可卷而草可結也;陽氣之所去,氣可凝而冰可折也。故神明、陽氣,生物之根也;而柔弱,物之藥也。柔弱和順,長生之具而神明、陽氣之所托也。萬物隨陽以和弱也。故堅強實滿,死之形象也;柔弱滑潤,生之區宅也。凡人之性,憎西鄰之父者,以其強大也;愛東鄰之兒者,以其小弱也;燔燒枯槁者,以其剛強也;簪珥榮華者,以其和淖也。

是故,上無天子,諸侯相侵,敵國爭權,舉兵相臨,柔弱者勝,堅強者窮。夫何故哉?強大之兵,非以順天地,本和弱,主慈愛,誅驕暴,救不足,破貪叨也。將恃國之勢,民人之眾,好起功名,効其熊故,利人壤土,欲人財貨,樂殺安傷,夷人宗廟,喪人社稷,以顯其威重。屈約而畏下,乘人之利,而申其誌。親之者死,事之者禍。咎責絶逆人心,煞戮不合天意。生而天下病,死而天下利。眾弱為一,同憂共謀,雖有強名,實不得勝。夫何故哉?毒流死結,天道不佑也。

何以明之?昔強秦大楚,滅諸侯,並郡邑,富有國家,貴為天子,權傾天下,威振四海,尊寵窮極,可謂強矣!垂拱而諸侯憂,蹻足而天下恐,發號而天心悲,舉事而神明擾。亡國破家,身分為數。夫何故哉?去和弱而為剛強也。及至神漢將興,遯逃龍隱,萬民求之,遂不得免。父天母地,愛民如子,賞功養善,師於天土。當敵應變,計如江海,戰勝攻取,降秦滅楚。天下欣欣,立為天子。夫何故哉?順天之心而為慈小也。

非獨人事,萬物然矣。夫巨木,高百尋,大連抱,頭剖中門,尾判中戶,不蒙華實,常在於下,千枝萬木,舒條布葉,青青蔥蔥,共生其上者,以其形大而勢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