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之七(2 / 3)

是故,神明之道,天地之理,小不載大,輕不載重。故強人不得為王,強木不得處上。何則?強人為王,萬國愁憂;強木處上,則根本枯槁。眾人為大故居下,聖人為小故居上。強大居下,小弱居上者,物自然也。

天之道篇

天之道,其猶張弓:高者案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孰能有餘而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成功不居,不欲見賢。

(指歸):天地未始,陰陽未萌,寒暑未兆,明晦未形,有物三立,一濁一清,清上濁下,和在中央。三者俱起,天地以成,陰陽以交,而萬物以生。失之者敗,得之者榮。夫和之於物也,剛而不折,柔而不卷,在天為繩,在地為準,在陽為規,在陰為矩。不行不止,不與不取,物以柔弱,氣以堅強,動無不製,靜無不與。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輔,天地之製,羣生所處,萬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門,萬福之戶也。故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天下以之,日夜不釋,莫之能覩。夫何故哉?以其生物微而成事妙也。

是以,天地之道,不利不害,無為是守,大通和正,順物深厚,不虛一物,不主一所,各正性命,物自然矣。故盛者自毀,張者自弛,隱者自彰,微者自顯;不足者益,有餘者損;存者自亡,生者自死;是非自反,吉凶自取。損不可逃,益不可距,禍無常留,福無常處,各受一分,不得兼有。故鱗者無毛,毛者無羽;觸者無牙,角者無齒;見於晝者滅於夜,得於前者失於後。再便重利,未之嚐有。

不大不小,固一不變,已中其網,不可得解。是以,日中而昃,月滿而缺,四時變化,一消一息。高山之下,必有深穀;大泉之流,必有激波。爍金湯石,存於凝冰;裂地之端,陰陽所成。

百工所為,靡不由然。夫弓人之為弓也,既殺既生,既翕既張,製以規矩,督以準繩。弦高急者,寬而緩之;弦弛下者,攝而上之;其有餘者,削而損之;其不足者,補而益之;弦質相任,上下相權,平正為主,調和為常。故弓可抨而矢⑴可行也。

夫按高舉下,損大益小,天地之道也。反天以順民,逆民以順道,賢者為佐,聖人為主,務愛有餘,以為左右,智者居上,癡者居下,能大爵高,伎小官卑,功尟賞微,勞大祿重,侯王之道。欺敦愨,侮忠信,侵晦,以強居弱,以眾居寡,以達居窮,以高居下。故高而不可劑,盈而不可毀,大而不可破,滿而不可損,剛而不可折,柔而不可卷,孤而不可製,弱而不可取,愚而不可賤,無而不可有。天地佑之若子,人民助之若母,與和常翔,與道終始,天人交順,神明是守。至人之道也。

是以,聖人之動,無名為務,和弱為主。隱而不窮,榮而不顯。辭貴讓富,餘力不取。盈國不入,盈人不友。恒若有失,惕若遭咎。履道合和,常與物友。通天之經,達地之理,成功不居,德流不有。逃名遁勢,玄冥是處,滅端匿跡,無形是守。寂寞虛空,莫能奪與,魁然獨立,與天同道。夫何故哉?憚道之殃,不敢見賢也。

注釋

⑴怡蘭本作“失”。

柔弱於水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其無以易之矣。夫水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之能行。聖人言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指歸):道德所包,天地所載,陰陽所化,日月所照,物類並興,紛繆雜亂,盛衰存亡,與時變化,積堅者敗,體柔者勝,萬物之理,自然之稱也。是故,水之所以能觸石貫金,崩山潰堤,周流消息,淪於無貲,廣大無窮,修遠無涯,明不可蔽,強不可加,濁而能清,少能複多,危能複寧,疾能複遲,與時變化,死而複生,浸濡萬物,養育羣形,布施而不費,贍物而不衰,注四海而不有功,配天地而無以為,優遊毫厘之內,翱翔九野之外,澤及蒼天之上,盤積黃壤之下,強扶天地,弱沉毛羽,微積集少,以成江海,上下無常,終而複始,進退屈伸,近於道者也,以其形體柔弱,動靜待時,不設首響,和淖潤滑也。故百工之治,殊事異方。漚爛金石,破堅折剛。平微正妙,解緩羣形。和調五味,蕩滌臭腥。攻堅陷大,非水不行。

夫何故哉?眾物熊能,莫之與雙也。故水之滅火,砥之利金。角齒傷折,舌耳無患。卑損製驕暴,雌辱勝大怨。天下莫不知,世俗莫不聞。皆用私心不已,莫有能行。故言為禍匠,默為害工。進為妖式,退為孽容。勞而無德,苦而無功。長去昭昭,久陷冥冥。大變為小,存化為亡。是故,明王聖主將傳國家,必有誓言:受國之垢,為社稷之主;受國不祥,為天下王。

何謂受國之垢?曰:食民所吐,服民所醜,居民所使,樂民所苦,務在順民,不遑適己。故民托之如父,愛之如母,願為臣妾,與之俱死。是以,處寒礊之地,沙石之壤,僻迥之國厄狹之野,困辱為榮,存其宗祖,變禍為福,長為民主。

何謂受國不祥?曰:忍民所醜,受民所惡;當民大禍,不以為德;計在喪國,不失天心;慮在殺身,不失民福。天地與之俯仰,人物與之反側,隨之東西,附之南北,所加者亡,所圖者服,天下蕩蕩,並為一域,向風仰化,靡不蒙澤,故能矯邪振亂,無所不克,變化淫敗,以為敦樸,功德至大,名勢窮極。夫何故哉?柔心弱誌,輕己重民,安於醜辱也。

是故,正言若反,莫之能覆;近而若遠,莫之能測;求之大遠,莫之能得。何則?奢侈在己,素儉於人,邪枉在躬,求正於民;患禍生我,請福於天。天地示之不能見,神明告之不能聞。釋是廢然,好用私心。身動於此,事應於天,去己怨彼,天下大昏。罔以明法,誅以信刑,名實有孚,賞罰得中。公平無私,踰失天意,正直不邪,益失民心。刑戮並用,而奸益起,賞深賜重,而亂益生。當此之時,善人中罔,賢者陷刑,雖得名實,何可善焉?

是以聖人,執道之符,操德之信,合之於我,不以責人。故有德之主,將欲有為,必稽之天,將欲有行,必驗符信。求過於我,不尤於民。歸禍於己,不怨於人。故是非自定,白黑自分。未動而天下應,未令而萬物然。

無德之人,務適情意,不顧萬民。政失亂生,不求於身。專司民失,督以嚴刑。人有過咎,家有罪名。百姓怨恨,天心不平。其國亂擾,後世有殃。

是故,天地之道,與人俱行。無適無莫,無疏無親。感動相應,若響與聲。靜作相隨,若影與形。不邪不佞,正直若常。造惡與之否,行善與之通。柔弱與之相得,無為與之合同。

小國寡民篇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