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疼痛往往在指、腕、趾、踝等小關節首先出現,可為單個關節或多發,在病初彼起此落呈遊走性,而後疼痛固定在某些關節。病久可波及肩、膝、髖等較大的關節。
(2)多為對稱性疼痛。
(3)其疼痛程度與關節腫脹的輕重有關,腫脹越明顯,疼痛亦越重。
(4)關節疼痛在天氣發生變化,如遇寒冷、濕度升高時,或在勞累後加重。
(5)關節疼痛與病情輕重有關。往往在靜止休息時疼痛減輕,剛剛開始活動時疼痛加重,活動一段時間後疼痛又有所減輕,這表明病情較輕。如疼痛始終不減,活動後疼痛更加重,則可能病情重一些。
41晨僵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依據
之一晨僵是指在早晨或睡醒之後,發生病變的關節及周圍肌肉出現發緊、僵硬,肌肉酸痛,活動不靈或活動受限,以致出現下床不靈活、穿衣不便、握拳不緊或步行困難等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緩慢活動,或得到溫暖以後,這些症狀就會得到緩解或完全消失,醫學上將這種現象稱為晨僵。
晨僵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症狀之一,也是我們診斷類風濕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另外晨僵持續時間的長短與病情的輕重也密切相關;病情輕者,晨僵持續時間短,病情重者或活動期時,則晨僵持續時間長,因此我們也可將晨僵作為衡量病情輕重與治療效果的標準之一。
晨僵時間的計算是從清晨醒後出現晨僵的時間開始,至患者僵硬感明顯減輕的時間為止點,中間所持續的時間為晨僵時間。臨床上將晨僵分為三度。
輕度晨僵:有1~3個關節出現晨僵,在早晨清醒後或睡醒後約15~60分鍾後晨僵緩解或消失。
中度晨僵:有4個以上的關節出現晨僵,在晨起或睡醒後活動數小時才能得到緩解或消失。
重度晨僵:有7個以上的關節出現晨僵,活動後難以完全緩解。
42手關節受累的表現
類風濕關節炎最易累及手關節,據統計約有90%以上的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累及手指關節,尤其是近端的指間關節最為多見,而遠端的指間關節卻較少受累。
根據患類風濕關節炎病程的長短,手受累的關節不同,病變的改變不同,可見到以下不同的表現。
(1)紡錘形病變:多在病變早期出現。主要因近端指關節受累,軟組織腫脹,而使近端指關節呈梭形腫脹。
(2)“Z”字形畸形:在病變晚期,因關節發生破壞,造成近端指骨關節半脫位,屈肌攣縮,伸肌鬆弛,這樣掌指關節移向尺側,腕關節移向橈側,以致手向尺側偏移,形成“Z”字形畸形。
(3)鵝頸指畸形:病變累及近端掌指關節,因病情發展,滑膜受到損傷,關節囊周圍肌腱也因受損而引起肌腱鬆弛,甚至斷裂,使關節囊或關節韌帶鬆弛,張力消失,這樣使近端掌指關節過度伸展,而未受損的遠端關節屈曲形成天鵝頸樣的畸形。
(4)鈕孔花畸形:它的形成同鵝頸指畸形相似,不過這是近端指間關節屈曲而遠端指間關節伸展形成紐孔花畸形。
43腕關節受累的表現
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中,腕關節亦是易受累的關節。由於腕關節的滑膜及腱鞘炎症持續存在,可有以下幾種不同表現。
(1)腕關節腫脹、疼痛。是因腕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所致。
(2)腱鞘囊腫。因腱鞘炎症發生滲出所致。
(3)腕關節偏移。因腕關節發生炎症,關節軟骨受到破壞,造成關節半脫位,以及周圍的韌帶受損,往往造成腕關節偏向橈側(即小手指側)移位。
(4)腕管綜合征。因腕關節長期慢性炎症刺激,使腕橫韌帶增厚,掌側滑膜增生,壓迫在其間通過的正中神經而引起腕管綜合征。其臨床表現為患側的拇指、食指、中指掌側的感覺異常,或麻木,甚則疼痛,有時疼痛可放射至臂或肩部,同時可伴有大魚際肌肉(在大拇指下方)的萎縮。
44肘關節受累的表現
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約有20%~60%的患者有肘關節的病變。其臨床表現最初為肘部腫脹、疼痛,肘關節的伸屈功能受限。若病情發展至晚期,可因肘關節軟骨及骨端發生破壞,纖維粘連,關節腔變窄或消失,或關節脫位,以致肘關節呈屈曲畸形、僵直而出現嚴重的功能障礙。
45足關節受累的表現
在患有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中,約有1/3以上出現雙足的症狀。而足關節的炎症也可以是類風濕關節炎的首發症狀。足關節受累多發生在蹠趾關節,其次為趾間關節。足的關節受累可有以下表現。
(1)足受累的關節局部出現腫脹、疼痛,以致穿鞋困難,不能大步行走。
(2)拇趾滑膜囊腫。
(3)翹趾畸形:因為拇趾與蹠關節受損,使蹠骨頭向下半脫位,而發生拇趾向上翹。
(4)拇趾外翻或向腓側(小腿外側)移位:因蹠趾關節受損而半脫位,加上韌帶受損可形成拇趾外翻,第二、三、四趾向腓側移位。
(5)錘狀指畸形:因關節破壞受損,蹠趾關節半脫位,造成近端趾間關節向足背突出,遠端趾間關節彎曲呈錘狀指。
46膝關節受累的表現
膝關節受累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亦很常見,可發生以下表現。
(1)膝關節疼痛、腫脹。
(2)因膝關節的炎症滲出,關節腔積液,可出現髕骨有飄浮感。
(3)膝關節附近的股四頭肌可出現萎縮。
(4)在類風濕關節炎晚期,因膝關節軟骨破壞,韌帶鬆弛,關節呈半脫位,形成膝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
47頸椎關節受累的表現
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頸椎關節受累發病亦較為多見,多發生在頸第一、二關節(即寰樞關節)。在病變早期可表現為頸部局限性疼痛,晨僵,肌肉痙攣,頸部旋轉運動受限,甚至有頭部歪斜。當病情加重,有關節半脫位時,可壓迫脊髓而出現神經係統的症狀,如手指感覺異常或感覺減退的症狀。壓迫重者還可能出現膀胱功能障礙,肛門括約肌鬆弛,甚至引起癱瘓或死亡。寰樞關節受損出現半脫位,還可能壓迫椎動脈引起患者昏倒、眩暈和視力障礙。因此當患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出現頸部疼痛或頭部旋轉屈伸時疼痛、頭暈時,應進一步檢查是否有頸椎病變。
48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不僅限於關節部位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它不僅僅隻有關節症狀。約有75%左右的患者還會伴有其他的症狀。
類風濕關節炎可累及全身許多係統,如皮膚出現類風濕皮下結節,循環係統出現脈管炎、心包炎,呼吸係統出現胸膜炎、肺的彌漫性間質纖維化,周圍神經係統病變,眼部的鞏膜炎、角膜炎,口眼幹燥的幹燥綜合征,血液係統表現肝脾腫大、貧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
除關節炎之外還有其他全身症狀的類風濕病患者,主要發生在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高和嚴重關節炎及活動期的患者。因此,這類患者的預後可能稍差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