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二線藥物的特
點除了前麵所講的那些非激素類抗炎藥可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外,還有一些藥物可能阻止或改變病程的進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二線藥。因這類藥物作用緩慢,故又稱其為慢作用藥。這類藥物有金製劑、青黴胺、氯喹類藥及免疫抑製劑類氨甲蝶呤、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這類藥有以下特點。
(1)藥物的作用緩慢,多需3個月左右方可發揮治療作用,繼續服用6~12個月療效顯著。
(2)長期服用這類藥物,可使臨床症狀和體征得到緩解,如疼痛消失,腫脹和晨僵消失。
(3)服藥後可使多數患者實驗室的一些檢查結果有所好轉,如血沉、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等檢查值下降,甚至恢複正常。
(4)服用這類藥後,症狀及體征雖好轉,但X線檢查,多數患者並無明顯改善。個別報道長期服用這類藥後X線檢查病變停止發展或恢複正常。
(5)這類藥物都有比較嚴重的副作用。
88必須正確使用改變病程藥物治療類風
濕關節炎改變病程藥物的應用,使我們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上取得很大的進展。但在過去,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總是先用非激素類抗炎藥,即一線藥,在治療半年或一年後療效不顯時,才應用二線藥物,使病人發生不可逆的關節破壞。根據以往的臨床經驗證明,用二線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治療開始應用時間的早晚,其治療效果是有很大區別的。越早應用二線藥,可越早地限製病情發展,減少骨關節的破壞。因此在目前隻要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一確立,就開始應用二線藥。而且如應用一種藥其療效不好,還可兩個或三個二線藥同時聯合應用,以提高療效。但因此類藥物作用緩慢,因此在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應用二線藥的同時,可加用非激素類抗炎藥,這樣可以在改變病程藥物發揮作用前,而發揮消炎、止痛治療作用,以減輕症狀。
89二線藥物中的免疫抑製劑
免疫抑製劑是指在治療劑量下能使機體發生明顯免疫抑製效應的一類藥物。這類藥物可在抑製免疫細胞的分化與發育、抑製細胞的活化與增殖、抑製效應細胞的功能等環節起作用,從而抑製免疫反應,收到治療效果。它更多用於治療腫瘤和抑製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因此用免疫抑製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減低引起類風濕的免疫作用及炎症的活性作用。應用免疫抑製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療效肯定,它也是一種改變病程的藥物,尤其在應用其他藥物治療無效或長期依賴激素而不能撤退時用免疫抑製劑更為適宜。近幾年來,其應用越來越多。它還可以與非激素類抗炎藥、其他改變病程的藥物聯合應用。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抑製劑藥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環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90必須注意免疫抑製劑的副作用
免疫抑製劑有較大的副作用,常見的毒副作用有以下幾方麵:
(1)胃腸道反應:免疫抑製劑都有明顯的胃腸道反應,如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腸炎或口腔潰瘍。
(2)抑製造血功能,出現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貧血等。因此,易發生出血等症狀。
(3)肝、腎功能受損,出現肝功能異常,黃疸,或腎功能異常,尿蛋白等。
(4)神經係統症狀,可發生末梢神經炎、手腳麻木或偏頭痛。
(5)性功能低下,月經不調,閉經,或不孕不育。
(6)免疫功能受抑製,抗感染抵抗力下降,易於發生感染。
(7)有些可引起脫發。
免疫抑製劑藥物雖有較大的毒副作用,但用小劑量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或幾種藥物聯合治療,這樣既可提高療效,還可以大大減輕毒副作用的發生。
91常用的二線藥物——改變類風濕病程的藥物
(1)瑞得:
瑞得是一種口服金製劑。用它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能使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消失,還可以使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和血沉陰轉或恢複正常值,使病情緩解、阻止或延緩病情發展。尤其對早期、病程短的患者療效較好,據報道,其臨床緩解及顯效率可達60%以上。
瑞得是一種磷化氫金的羥基化合物,95%與血漿蛋白結合,80%由腎髒排出。每片3毫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開始服用時每日3毫克,每日1次,早飯後服。2周後可增至每日6毫克,每日1次,早飯後頓服。維持治療1年以上。如治療6個月療效不明顯,還可增至每日9毫克。如每日9毫克,已服3個月療效仍不顯時,則應停藥而改用它藥。瑞得療程較長,一般需服藥1年以上。
瑞得是一種安全性大,副作用小的藥物。在服用瑞得早期,小部分患者可出現大便次數增多、呈軟便或稀便,但不伴有腹痛。此副作用較輕,且多為短暫的,過一段時間往往會自行消失而不需要停藥。另外個別病人會出現皮膚瘙癢、皮疹。極個別有白細胞下降,血小板減少,或暫有腎損傷的副作用。
正因為瑞得口服方便,療效肯定,價格也較便宜,副作用較少,因此它是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
(2)青黴胺:
經臨床研究證明,青黴胺對類風濕關節炎有肯定療效,價格低廉,而且副作用也較少,因此也被廣泛應用於臨床。青黴胺也屬於改變病程的藥物,它可以抑製炎症因子和免疫反應,降低類風濕因子滴度,也可使血沉和C反應蛋白降低,使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症狀減輕或消失,關節病變得到緩解。尤其在病程早期,在關節腫脹明顯,而無關節強直和變形時應用,療效更好。但對已有關節變形或強直者,則療效較差。
青黴胺在腸道吸收,大部分由腎髒排出。應用時應從小劑量開始,一般第一周每日服用0.125克,1次頓服。如無不良反應,從第二周起每日頓服0.25克。本藥起效約需2個月,3~4個月時療效明顯。在顯效後可緩慢地減至每日0.125克以維持。服用青黴胺不用作青黴素過敏實驗。
因為青黴胺的起效緩慢,故在疾病早期也應同時服用非激素類抗炎藥。青黴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服藥時間長,多在2年以上,最長可達3~4年。因停藥後易複發,故有人主張宜小劑量、長時間維持治療。
服用青黴胺也有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有過敏反應、發熱、皮疹、蕁麻疹。另外有部分患者因骨髓抑製而發生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個別嚴重者可發生溶血性貧血及再生障礙性貧血。也有因腎功能損害而出現蛋白尿、血尿、腎功能異常者。青黴胺對胃腸道刺激較小,可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上腹部疼痛等。除此以外,個別還會發生肌無力綜合征,表現為複視及眼瞼下垂。這是因為青黴胺能和乙酰膽堿受體結合,從而幹擾神經肌肉的傳導。正因為此藥有以上副作用,故用量不宜過大,在小劑量應用時,副作用明顯減少。據臨床觀察,應用小劑量青黴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其療效完全和大劑量相同,因副作用小,有利於長期堅持服用,而達到好的遠期效果。另外應注意在用藥過程中,應常檢查血象及肝、腎功能,一般應每隔2~4周檢查1次,如有異常則應停藥。另外,為了減少某些副反應,在應用青黴胺的同時服用維生素B6。在患有胃病、肝病、血小板或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以及妊娠婦女、老年患者,不宜用此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