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氯喹:

氯喹在40年代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藥物,後來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它具有減少炎症滲出,減輕關節症狀,防止關節攣縮,促進骨質再生的作用。氯喹屬於改變病程類藥物,具有抗炎及免疫抑製作用。作用緩慢,在服藥後1~2個月才開始有效,在2~6個月才有明顯效果。服用氯喹可使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消失,實驗室檢查可見血沉、C反應蛋白下降或消失,使病情緩解,還能防止類風濕關節炎的發展。據報道,有效率可達60%~70%左右。

氯喹由腸道迅速吸收,經腎髒排出,在血漿中的半衰期為1周。臨床上常用的起始量為每日0.125克,1周後增至每日0.25克,維持1年以上。如半年無效,則應停藥而改用其他藥物治療。

氯喹有效率高,但副作用較多,臨床常見有以下的副作用。

1)眼部病變。服用氯喹後可出現眼部病變,表現為眼睛易疲勞、發脹、壓迫感及飛蚊症等。檢查角膜可見點狀物沉著或斑塊狀物沉著。嚴重者還可發生視網膜炎,而出現怕光、視力減退、視野縮小、夜盲或複視等病變。這些病變主要是由於氯喹和色素發生強烈結合而沉積於角膜、視網膜所致。但小劑量應用,隻要每日不超過0.25克,一般極少發生眼部的病變。故用藥時應每3~6個月作一次眼科檢查。

2)胃腸道刺激症狀。和多數治療類風濕的藥物相同,也有胃腸道的副作用,如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口角炎等症狀。

3)因抑製骨髓功能而出現貧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

4)極少數可出現血壓下降,心肌損害而出現心動過緩,心律紊亂及傳導阻滯等病變。

5)在神經係統方麵少數可有頭暈,耳鳴,乏力,嗜睡,甚至出現肌無力。

6)極少數有腎功能損害而出現蛋白尿,腎功能異常。

正因為氯喹副作用較多,因此應用時,應嚴格掌握藥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用量或停藥。而那些有肝腎功能不全,患有視網膜病及妊娠婦女,不宜用氯喹。

(4)甲氨蝶呤:

現在用免疫抑製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而甲氨蝶呤就是最常用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免疫抑製劑藥物。甲氨蝶呤為葉酸對抗劑,通過對二氫葉酸酶的競爭性結合,幹擾葉酸的正常代謝,阻礙細胞的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

用甲氨蝶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以較快地緩解症狀,降低血沉,改善骨的破壞,阻止病情發展。目前多采用小劑量療法。每周1次給藥,最初由5毫克開始,口服或加入20毫升生理鹽水中靜脈注射。以後每周遞增2.5毫克,直至10~15毫克,維持此量,治療3~6個月。通過3~6個月的治療,約有60%~70%患者可獲明顯療效。待顯效後可逐漸減量至每周2.5~5毫克以維持。

小劑量甲氨蝶呤亦可和小劑量青黴胺或瑞得聯用,也可和其他免疫抑製劑如氮芥、硫唑嘌呤聯合應用,這樣可以減少所用藥的劑量,減少其副作用,又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作用,提高療效。

甲氨蝶呤的副作用同所有的免疫抑製劑的副作用相同,但因用量少,故對骨髓抑製及肝腎功能的毒性亦很小,多數僅有輕微的胃腸道反應或皮疹,通常不用停藥,隻要對症處理即可。但用藥期間,應定期檢查血象、肝、腎功能。肝炎患者應慎用,育齡女性患者應在停藥後半年以上方可懷孕,以免發生胎兒畸形。

(5)環磷酰胺:

環磷酰胺也是免疫抑製劑類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也有肯定療效,它可以控製滑膜炎症,改善晨僵和關節功能。用藥方法有口服及靜脈注射兩種。口服可先從每日50毫克開始,每4~6周增加25毫克,最大劑量不應超過每日150毫克。口服易吸收,療程為3~6個月,亦可長至1年。如需靜脈注射,則每周兩次,每次100毫克。用藥獲顯效後可減少劑量以維持。

環磷酰胺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製及消化道反應,另外也可引起心髒毒性反應,發生心髒病變,個別還會發生膀胱炎,這是因為藥物從尿中排泄而刺激尿路的緣故。除此以外,也常見脫發、口腔炎、過敏反應等。但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用量較少,故副作用多不嚴重。

在用藥時也應注意定期複查血象、肝、腎功能,並多飲水,以減少對尿路的毒性反應。

92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三線藥物

如上所述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線藥物是一些非激素類抗炎藥,二線藥物是改變病程的慢作用藥,三線藥物就是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及抗過敏的作用,能抑製結締組織增生,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減少炎症滲出。用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對其發熱、關節疼痛、腫脹和晨僵有迅速而明顯的治療效果。但經數十年臨床實踐表明,腎上腺皮質激素不能治愈類風濕關節炎,不能阻止類風濕關節炎的進行性關節破壞的病情發展,也不能使類風濕因子轉為陰性。而且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也會產生很多副作用。因此,應用時應有嚴格的指征,切不可隨意濫用。

93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副作用

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及抗過敏作用,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在有指征時亦可用於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但腎上腺皮質激素有很多副作用,嚴重時還可以致殘,甚至危及生命。它有以下各種副作用。

(1)對胃腸道有不良影響,可出現上腹部不適、疼痛、反酸、嘔吐,誘發或加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導致潰瘍出血,穿孔。

(2)在心血管係統方麵可使患者血壓升高,或發生血管炎,動脈粥樣硬化,出現心悸,甚至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