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中醫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中醫雖無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名,但按其臨床表現,它屬於中醫“痹證”範疇,又被曆代醫家稱為“曆節病”、“白虎曆節”、“頑痹”、“骨痹”、“尪痹”。
在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及竹簡中就有關於痹病的記載。在1000年前,中醫名著《黃帝內經》中就開始明確提出“痹證”。以後曆代醫家通過多年的臨床實踐,使祖國醫學對本病的認識逐漸得到豐富和發展,對本病亦有越來越多的論述。不僅對其發病的病因、病機有了深刻認識,還積累了很多對治療本病有效的方藥及治療方法。
中醫認為痹證的發生是因風、寒、濕邪氣侵襲肌膚、經絡、筋骨、血脈,邪正相搏,氣血瘀阻,以致出現關節疼痛、腫脹、變形、僵直及活動受限。治療本病應根據病人具體症狀辨證施治,可分別采用疏風、祛濕、化瘀等法以驅除邪氣。並認為本病往往病程遷延日久,以致正氣虛弱,髒腑虧損,因而病久治療應采取扶助正氣的療法,如益氣養血、補益肝腎等,亦可在祛邪同時兼以扶正,攻補兼施,可取得較好療效。
近代許多中醫學者、醫生對本病進行了大量專門研究,報道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藥,並製成許多中成藥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在臨床上有部分病人,單純用中藥也可使病情得到緩解,尤其是對那些年老體弱,或用西藥因副作用大而不能堅持者,用中藥治療有很大優越性。亦可在用西藥治療的同時應用中藥,一方麵可以提高療效,另外也可針對西藥副作用加用中藥,這樣可以減輕西藥的毒副作用,以使患者能堅持用藥。還有在緩解期或慢性期,病人因病久體虛時,用中藥可以扶助正氣,增強體質。此外,中醫的針灸、按摩、外敷等療法,都在恢複關節功能、減少關節僵直、提高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中起到很大作用。
101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早有認識,它屬於中醫“痹證”範疇。中醫認為:“痹者,閉也”,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壅閉經絡,氣血不行而成痹”。或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因勞力過度,或因病久體虛以致營衛氣血不足,正氣虛弱,抵抗力低下。如居處潮濕、陰冷,氣候驟變,冷熱交錯,冒雨涉水,或勞動後當風取冷,或汗後冷水淋浴等,風、寒、濕邪乘抵抗力低下、體內虛弱時,由體表侵入,流走於關節、經絡、肌肉之間,與氣血相結,以致氣血運行不暢、阻遏不通,就會發生痹證。由此可知,正氣虛弱、氣血營衛不足是發生本病的內在因素,風寒濕邪的入侵是發生本病的外在因素,而骨、關節、肌肉、筋脈的氣血閉阻不通則是發生本病的基本病機。
痹證在初患病之時,多因外邪侵入,則以邪氣實為主,而病久則傷及正氣,故可出現氣血虛弱、肝腎虧損的虛證,或虛實夾雜之證。
102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常用中藥
中醫認為,類風濕關節炎是風寒濕邪入侵,導致關節、筋脈、肌肉的氣血運行不暢,出現關節腫脹、疼痛、變形的病證;因此治療以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要治療原則,在病久體虛之時還應益氣養血、滋補肝腎以扶正。臨床常用中藥分別敘述如下。
(1)祛風濕藥:麻黃、防風、川烏、草烏、羌活、獨活、秦艽、雷公藤、蒼術、幹薑等。
(2)溫經散寒藥:附子、細辛、桂枝、片薑黃等。
(3)化瘀通絡藥:伸筋草、八角楓、透骨草、烏梢蛇、蜈蚣、全蠍、穿山甲、川芎、赤芍、紅花等。
(4)益氣養血藥:人參、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熟地、茯苓、白術等。
(5)滋補肝腎藥:桑寄生、川斷、牛膝、杜仲、白芍、菟絲子、山萸肉、龜版、鱉甲等。
以上藥物應根據病人具體症狀配伍應用。
現在有些藥物已製成製劑應用於臨床,如雷公藤片劑、秦艽注射液、青風藤提取物作成的風痛寧片、馬錢子提取物做成的風痛片等,這些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都有一定療效。另外一些蟲類藥,如蜈蚣,蛇的製劑如蛇粉、蛇酒等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也有一定的療效。
103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古方
曆代醫家留下了許多治療痹證的方藥,這些方藥經多年的臨床實踐證明確有良效,很多方劑至今仍在應用。列舉代表方如下:
1)烏頭湯(《金匱要略》):本方由川烏、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組成,具有通絡止痛、益氣溫經作用,用於類風濕關節炎屬於風寒證者。
2)川烏頭湯(《太平聖惠方》):本方由烏頭、白花蛇、白僵蠶、地龍、全蠍、蟬殼、天南星、麻黃、當歸、川芎、乳香、獨活、天雄、麝香、朱砂等藥組成,具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作用,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疼痛重者。
3)大風引湯(《外台秘要》):本方由附子、防風、獨活、白前、人參、茯苓、甘草、幹薑、生薑、大豆等藥組成,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益氣養血作用,用於慢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正氣虛弱、關節不利證型。
4)防己湯(《備急千金要方》):本方由防己、茯苓、白術、人參、生薑、烏頭、桂心、甘草等藥組成,具有溫經散寒、健脾除濕作用,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脹、疼痛者。
5)人參湯(《聖濟總錄》):本方由人參、白術、甘草、桂枝、防己、防風、烏頭、赤茯苓、生薑組成,具有溫經祛濕、益氣止痛的作用,可用於慢性關節炎虛實夾雜之證。
6)壁虎丸(《本草綱目》):本方由壁虎、蠐螬、地龍、草烏、木香、乳香、麝香、龍腦組成。具有活血化瘀、溫經止痛的作用,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疼痛重者。
7)秦艽湯(《聖濟總錄》):由秦艽、防風、黃芪、附子、麻黃、當歸等藥組成,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功效,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痛者。
8)八珍丸(《丹溪治法心要》):本方由乳香、沒藥、代赭石、穿山甲、川芎、草烏、羌活、全蠍組成。具有活血通絡、溫經止痛功效,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關節屈伸不利、活動受限、疼痛嚴重者。
9)治上、中、下痛風方(《丹溪治法心要》):本方由南星、川芎、白芷、桃仁、紅花、神曲、桂枝、防己、龍膽草、蒼術、黃柏、羌活、威靈仙組成,具有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功效,用於類風濕關節炎關節腫、熱、痛型。
10)蠲痹湯(《醫學心悟》):本方由羌活、獨活、秦艽、當歸、川芎、海風藤、桑枝、乳香、木香等藥組成,具有祛風除濕、通絡止痛作用,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風寒證。
104中醫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辨證分型治療
一般而言,中醫多將類風濕關節炎的活動期分為風濕寒證與風濕熱證兩個證型。因風寒濕邪侵襲而留滯於關節,表現以關節疼痛劇烈,遇冷加重,這是風濕寒證的特點。大多數類風濕關節炎急性期屬此型。而風濕熱證是風濕與熱相結,滯於關節、肌膚,表現為全身發熱、關節腫脹、熱痛為特點。在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期,因病久而體虛,如以氣短乏力、心悸為主,則為氣血虛弱;如以腰膝酸軟、肌肉萎縮為主,則為肝腎虧損;如以關節強直、變形、疼痛、腫脹為主,則為痰瘀阻滯證。
(1)風濕寒證:
症狀:疾病初起,發熱、惡風、畏寒、關節劇痛,不可屈伸,或強直拘緊,時輕時重,遇寒加重,每遇陰雨天疼痛甚,得熱痛減。舌苔薄白,脈浮緊、沉緊或濡緩。
治法:溫經散寒,祛濕通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