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藥:烏頭湯合薏苡仁湯加減。
製川烏,麻黃,桂枝,薏苡仁,蒼術,防己,獨活,黃芪,白術,當歸,川芎,生甘草。
寒重者可加附子或細辛以溫通血脈。
(2)風濕熱證:
症狀:病勢急,發熱,關節紅、腫、熱、痛,關節活動受限,心煩、口渴、小便黃。舌質紅、苔黃、脈數。
治法:清熱祛濕,活血通絡。
方藥:三妙散、宣痹湯合方。
梔子,黃柏,連翹,蒼術,淮牛膝,防己,滑石,苡仁,杏仁,蠶砂,赤小豆。
如發熱重可加銀花、地丁以加強清熱之功;若關節腫脹明顯者,加萆薢以祛濕消腫;如關節疼痛重,加桑枝、忍冬藤以通絡止痛。
(3)痰瘀內阻:
症狀:病程日久,關節腫脹變形,活動時疼痛,痛處固定不移,屈伸受限,或皮下有結節。舌質暗紅,有瘀點或瘀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加減。
桃仁,紅花,當歸,川芎,五靈脂,秦艽,羌活,牛膝,乳香,地龍,全蠍,細辛,貝母,黃芪,炙甘草。
(4)肝腎虧損、氣血兩虛:
症狀:病程日久,關節強直變形,肌肉萎縮,關節活動受限,身體消瘦,麵色萎黃,腰膝酸軟無力,頭暈,心悸,氣短。脈細弱。
治法:補肝腎、益氣血、強筋骨。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細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獨活,防風,秦艽,牛膝,當歸,地黃,白芍,川芎,黨參,茯苓,烏梢蛇,生甘草。
105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中成藥
有些中成藥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較好療效。如雷公藤多甙片,據報道治療本病其療效可高達96%,其用法為每天60毫克,分3次服用。1~4周可以出現療效,最佳療效在12周或更長時間。昆明山海棠片,每次2~3片,每日3次,飯後服用,療程在3~6個月以上。青風藤片,每次50~100毫克,每日2~3次,療程在3~12個月以上。以上藥有肯定療效,但也有胃腸道反應、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皮疹等副作用。
臨床上還可根據不同證型分別選用以下中成藥。寒濕痹衝劑,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寒濕型;濕熱痹衝劑,用於濕熱型;寒熱痹衝劑,用於寒熱錯雜型;瘀血痹衝劑,用於瘀血阻絡型;尪痹衝劑,用於肝腎兩虛型。以上各藥服法均為每次10~20克,每日2~3次,開水衝服。據報道,其有效率也達80%以上。
另外還有益腎蠲痹丸,每次8~12克,每日3次,飯後溫開水服下,具有溫補腎陽、通絡止痛之功效。通痹片,每服2片,每日2~3次,具有調補氣血、祛風勝濕作用。祖師麻片,每服3片,每日3次,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
以上這些藥對類風濕關節炎也有較好的療效,而副作用很小,可配合中藥或西藥以提高療效。
除此之外,愈風丹、疏風定痛丸、華佗再造丸、風濕鎮痛片、風痛片、風濕馬錢片、大活絡丹、小活絡丹等藥對類風濕關節炎也有一定療效,可根據病情選用。對於那些病久體弱、氣血虛弱、肝腎虧損之患者,亦可選用補肝腎、益氣血之品,如人參再造丸、十全大補丸、金剛丸、健步丸、壯腰健腎丸等以提高機體抵抗力。
106雷公藤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副作用
自1969年開始應用雷公藤製劑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以來,取得了良好的療效。雷公藤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也有免疫抑製作用,據報道,其有效率高達90%以上,其療效和症狀改善出現時間均優於目前常用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其他藥物。雷公藤製劑雖有較高的療效,但毒性較大,有很多副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1)消化道方麵:可發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口幹,口腔潰瘍等。
2)生殖係統方麵:服用本藥可引起女性月經紊亂、閉經、卵巢功能低下,子宮萎縮,男性少精、睾丸萎縮,性欲低下。
3)血液係統方麵:可引起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貧血,嚴重者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
4)可引起肝腎功能損害。
5)精神神經方麵:可引起頭暈,頭痛,煩躁,嗜睡,神誌恍惚,甚至引起昏迷。
因每個人對雷公藤的耐受量不同,或因慢性積蓄而過量,或因誤服過多致中毒,可出現胸悶、心悸、氣短、呼吸困難,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危證。
正因為有以上嚴重副作用,故應慎用,一般多在其他藥無效時考慮應用。但在有心、肝、腎功能異常時不能應用,在未婚青年、或45歲以上內分泌功能低下時應慎用。在用藥期間應嚴密觀察各器官功能,嚴格按醫生的指導服藥,千萬不可自己隨意加藥,以免出現中毒反應。
107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單方、驗方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千百年來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下單方、驗方在減輕關節腫脹疼痛、延緩病情發展方麵有一定作用,患者可根據病情在醫生指導下選用。
1)絲瓜絡500克。用火焙焦,研細末,加紅糖衝服,每次3克,一日2~3次。
2)木瓜根250克。白酒浸泡10天後,一日3次,適量飲用。
3)青風藤94克,麻黃6克(後下)。上藥先用水浸泡數小時後,用文火煎2小時,共煎2次,混勻後,早、晚分服。
4)蜈蚣2條,全蠍10克,白花蛇1具。將上藥共研細末,每次2克,每日3次,開水衝服。
5)忍冬花30克,忍冬藤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山慈姑10~15克,紅大戟6~12克。水煎溫服,每日1劑,分3次飯後服。
6)丹參50克,白花蛇10~25克。將蛇剪碎,與丹參共同浸泡於62度白酒2500毫升內。7天後可服用,每天睡前服10~25毫克。
7)馬錢子10克,血竭80克。先將芝麻油置鍋內燒熱,納馬錢子入內炸至膨脹焦黃,取出濾淨,去淨毛,合血竭共研細粉,分60份,每日2次,每次服1份。
8)虎杖100克,高粱酒500克。共浸泡1周後,每日服2次,每次10~20毫升。
9)獨活20~40克。水煎分2次服。
10)蜈蚣20克,細辛10克,白花蛇30克,當歸60克,甘草60克。上藥共研細末,以白酒2000毫升浸泡10天,每日早、晚各服20~40毫升。
108類風濕關節炎的中醫外治法
因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病變固定,因此可用外治法來治療。中醫外治療法包括敷貼療法、外搽療法、熏洗療法、熱熨及熱敷療法等等。這些療法對類風濕關節炎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作為藥物的輔助療法。
敷貼療法也叫外敷療法,是將藥物作成膏狀直接敷在患部的一種外治法。外搽療法是將藥物製成液體狀或半流質狀的藥劑,直接塗搽患部。熏洗療法是將藥物煎湯、乘熱熏洗患處的療法。熱熨療法則是用中草藥或其他能傳熱物體,加熱後用布包好,在患處塗搽的療法。以上各種療法可因不同藥物及不同病情選擇應用。
1)白芥子15克,和生薑同研細末,貼於患處。具有散寒、通絡、止痛功效。
2)透骨草60克(鮮品),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具有疏筋、活血、止痛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