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威靈仙(鮮品)適量,搗爛成泥狀,敷於患處。具有活血通絡功效。

4)川烏、草烏各35克,研為末,蔥頭、薑汁、魚膠各35克煮爛同川烏、草烏搗成膏,貼患處。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功效。

5)辣椒籽35克,煎湯熏洗患處。具有溫經散寒功效。

6)乳香、沒藥各30克,皮膠60克,生薑1000克(取汁),先熔薑汁煮膠,再下藥末,取布攤上,貼於患處。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7)艾葉60克,蔥頭1個(搗爛),生薑45克(搗爛)。將上藥用布包,蘸熱酒搽患處。本方具有溫經散寒功效。

8)秋水仙50克,75%酒精適量。將秋水仙研末,酒精浸泡,每日攪拌數次,5日後過濾,每日1~3次用藥酒搽患處。本方具有散寒止痛功效。

9)食鹽500克,小茴香180克,將2味藥共放入砂鍋內炒熱,取出一半用布包熨患處關節,涼了再換另一半。本方具有溫經、散寒、止痛功效。

10)鮮芋頭、麵粉各30克,生薑10克,蜂蜜少許。將生薑去皮搗汁,芋頭去皮搗成糊狀,與麵粉、蜂蜜混合攪勻,調成糊狀,攤在塑料布上,外敷於患病關節,用繃帶包紮固定。本方具有消腫止痛功效。

109類風濕關節炎的飲食療法

利用食物進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叫飲食療法,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食療”。在臨床上,病人及家屬也常常詢問醫護人員,病人應吃些什麼飲食有利於疾病的康複。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應如何應用飲食療法呢?飲食療法也應根據病人具體情況來決定。以下選方可供參考。

(1)幹牛筋80克,雞血藤50克,大棗6枚。先將牛筋用水浸泡一夜,次日用幹淨水浸泡4小時,再用清水洗淨,與後二味加水煮,加鹽調味,連湯服食。本方具有養血通絡功效。

(2)木瓜15克(研末),糯米100克,加水煮粥,至熟時調入薑汁、蜂蜜服食,一日1次。本方具有舒筋活絡、利濕功效。

(3)川烏12克,梗米100克,慢火熬粥,再加薑汁少許,蜂蜜10毫升,攪拌後食用。本方具有溫經、活絡、止痛功效。

(4)赤小豆30克,白米30克,白糖適量,熬成粥,食用。本方具有利濕消腫功效。

(5)防風、苡米各10克,梗米100克,共煮成粥服食。具有疏風利濕、消腫功效。

(6)牛筋50克,續斷、杜仲各15克,雞血藤50克,水煎湯,食筋飲湯。本方具有益腎養血的功效。

110針灸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針灸是針刺和艾灸兩種治療方法的總稱。針刺是通過銀針刺入人體的穴位,運用不同手法,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而起到治療作用。灸法是用艾絨搓成的艾團或艾條,點燃後溫灼穴位表麵,以達到溫通經脈、扶陽散寒的目的。在治療類風濕關節炎中,應用針灸療法配合藥物治療,可取得較好的效果。它具有消炎、消腫、解痙、抑製骨關節和肌肉的病變,促進功能恢複的作用,在類風濕關節炎的各個不同時期均可應用。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可根據循經取穴,也可取阿是穴(即疼痛最明顯處),可用毫針、梅花針、艾灸,或拔火罐的方法。可根據不同部位病變參考以下穴位,進行針刺等治療。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等。

掌指關節:四縫、下陵、後穀等。

肘部:曲池、合穀、天井、尺澤、外關等。

肩部:肩硏、肩、肩貞、肩前、肩後等。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中封、解溪等。

蹠趾關節:太衝、公孫、上八風等。

膝部:梁丘、陽陵泉、膝陽關、新伏兔等。

111按摩療法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按摩是對患者進行被動的運動,按摩經穴,可以推動氣血的運行,疏通經絡,以祛瘀散寒止痛,可以調節內髒功能,增強抗病能力。按摩療法可治療許多疾病,也可用來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尤其對於慢性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它可以減輕關節周圍肌肉的痙攣,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關節功能,是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法。但按摩不是對每一位類風濕關節炎的病人都適宜,它隻適用於慢性病人;對急性期、關節有腫脹、疼痛的病人,按摩反而可能會加劇疼痛和腫脹,故不宜按摩。長期服用皮質激素的患者,更易發生骨質疏鬆,故按摩時不要過度用力,以免發生骨折。

還應注意,按摩不能代替自我鍛煉,因此進行按摩的患者,仍必須根據自己的病情,進行必要的功能鍛煉,盡可能防止關節僵直,促進關節功能的恢複。

112適時采用康複療法

因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因此在疾病的早期就應開始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康複治療,有利於保持和恢複肢體功能,以求達到緩解疼痛、消除腫脹、改善功能障礙、預防和糾正關節畸形的目的。康複療法包括物理療法(即通常所說的理療)、醫療體育、按摩、日常生活訓練、心理療法、輔助裝置的應用、支架及輪椅的應用等等。每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應根據自己病情的輕重及病的不同階段而選擇不同的療法,以達到較理想的效果。

113物理療法的合理選用

合理地選用物理療法,能增強機體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局部營養,促進組織修複再生,具有消炎、消腫、鎮痛、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一種很重要的輔助療法。物理療法有電療、磁療、光療、超短波治療、紅外線療法、水療、泥療、溫熱療等等。這些不同的物理療法,具有不同的作用,病人應根據自己的病情及病理的不同階段而選用。

在疾病的早期或疾病的急性炎症期,可選用醋離子導入療法或石蠟療法,具有消炎、消腫作用。

在疾病中期有軟骨和骨破壞時,可選用:①音頻電療,具有消炎、鎮痛、鬆解組織、改善血液循環、改善骨及軟骨營養作用。②超短波、微波療法,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促進病理產物吸收。③溫泉、礦泉浴療、泥療,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關節功能,預防關節僵直。

在疾病晚期即關節強直期,可進行:①超聲波療法,以使結締組織纖維束分散,間質鬆化,緩解、軟化關節強直。②激光治療,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起到消炎止痛、消腫作用。

114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根據病情決定是否臥床休息

全身和關節的休息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是必要的。但並不是所有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從開始發病後就一直需要臥床休息。隻有在急性期,出現發熱及全身症狀,及伴有重要器官受累的患者需完全臥床休息,這樣可以減輕炎症,減少疼痛,待病情改善兩周後,再逐漸增加活動。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如有以下情況時,不應再工作,而應完全休息。①類風濕關節炎初次急性發作,或反複急性發作,伴有發熱、血沉快、白細胞增高等指征。②受累關節顯著腫脹,關節腔內有滲液者。③有多個關節受累,或有頸椎及下肢負重關節受累者。④並發有多係統的病變者。雖然休息,也不應長期臥床,長期臥床休息,可使肌肉萎縮、關節痙攣,或關節因廢用而致強直。對那些隻有少數關節腫脹疼痛的急性期也不必完全臥床,而應采用適當方式來減少受累關節的活動。如上肢關節受累,則減少手的持重和家務勞動;膝或踝關節腫痛時,則減少步行和負重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