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飲食與營養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有的患者伴有長期發熱,有的伴有貧血,在疾病後期有全身性骨質疏鬆,再加上長期服用治療類風濕的藥物,引起胃腸道反應,故而導致患者缺乏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及鈣等。因此,在飲食中應增加營養,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尤其是維生素C及維生素D,另外服用含鈣多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食物以易消化為宜,避免食用刺激性的、生冷硬的食物。食物應既有營養,也要兼顧口味,以增進食欲。如患者在服藥過程中有水腫及高血壓時,應注意控製水及鹽的攝入量。
116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應進行精神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目前又無特效藥。因而一些急性活動期的患者,因病情不能得到很快地控製,出現急躁情緒。對那些慢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尤其是已到中晚期者,由於長期受疾病的折磨,或因疾病影響工作、學習、家庭生活等,而喪失治療信心,出現悲觀失望,懼怕癱瘓,有放棄治療,甚至放棄生命的想法,出現種種神經官能症及精神障礙的表現。這種心理狀態對疾病恢複十分不利。因此應進行精神護理。首先醫務人員及家屬應對患者表示同情、關懷,幫助病人克服工作及生活上的種種困難。同時應給患者講清本病的慢性及反複發作的特點,講清在疾病早期通過治療可以達到臨床的緩解,在中、晚期,可采用多種療法,隻要堅持治療,亦可爭取到較好的結果。這樣使患者樹立與疾病作長期鬥爭的信心,保持樂觀主義,正確對待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以爭取達到好的療效。
117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由於關節的疼痛、變形給患者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因此需要進行指導、幫助。首先應有一個良好的環境。因寒冷、潮濕會使病情加重,因此居住環境應溫暖、不潮濕、清潔、安靜。因患者多有骨質疏鬆,故應在陽光充足的房間休養。飲食方麵應注意給予含有高蛋白、高維生素、含鈣多的可口食物。患者使用的物品要方便易取,桌椅、床、馬桶、浴池等設施應適合患者的需要。應使患者生活規律,適當進行室內或室外活動,督促患者按時吃藥,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對那些不能起床的患者,應防止褥瘡的發生。嚴重活動障礙者進行活動時,應防止跌仆、骨折等外傷的發生。總之,醫務護理人員及家屬,應充滿同情心及愛心,作好患者的生活護理。
118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體態護理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晚期可出現關節活動受限,關節強直、畸形,而出現異常的體態,直接影響工作和生活。這多因患病早期,患者為了減輕疼痛,使關節維持在一個不太疼痛的位置上,久而久之,關節僵直在這種位置而發生畸形。如膝關節受到損害時,伸直膝關節可使疼痛加重,彎曲時疼痛減輕,於是病人就總使膝關節保持半屈曲位置以減少疼痛,時間長了,膝關節就固定在半屈位不能伸直,以致行走時屈膝,呈鴨步狀態。也有些病人在患病的急性期,關節需休息少活動,但在急性期過後,仍怕疼痛而不敢活動,時間久了,就會使關節僵硬而活動受限。因此,醫生及家人應對患者進行體態護理,及時糾正患者不良的姿勢、體位,幫助其運動,使關節保持最佳體位,以減少關節畸形的發生。
119保持關節的最佳功能位置
為了防止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出現畸形,應進行體態護理,糾正不正確姿勢,進行關節鍛煉,使關節保持最佳的功能位置。那麼,各關節的最佳功能狀態是怎樣的呢?以下可供參考。
1)掌指與指間關節各屈曲45°。
2)拇指置對掌位。
3)腕關節背伸30°,輕度偏向尺側(即輕度向外側偏移)。
4)肘關節屈曲90°。
5)肩關節外展45°~60°,前屈30°~45°,外旋15°~20°。
6)膝關節屈曲5°~10°。
7)踝關節90°~95°。
120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進行關節功能鍛煉
注意事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急性期時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以減輕疼痛,防止炎症加重。但在亞急性期或緩解期,應盡早開始功能鍛煉。在疾病早期,可以通過關節功能鍛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吸收,防止粘連,可以避免關節出現僵直和攣縮及肌肉萎縮。在疾病晚期,通過功能鍛煉,也能鬆解攣縮的關節囊和韌帶,增強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保持肌張力,以達到糾正畸形、擴大關節活動度、維持或重新獲得運動的功能。另外,通過鍛煉還可以使患者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改善體質。
在進行功能鍛煉時應注意以下方麵:
1)根據各個患者的具體情況而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鍛煉。由於病人年齡、性別、體質不同,病程長短、病變部位及受累關節的病理損害也各不相同,因此進行功能鍛煉也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如僅手指關節受累,則著重鍛煉手,膝關節受累則著重鍛煉膝關節。病輕者可在戶外進行鍛煉,病重者則隻能在床上進行活動。另外,因類風濕關節炎往往多個關節受累,而每個關節的恢複快慢也不相同,所以進行關節鍛煉,針對各個不同的關節也要有所區別。
2)鍛煉應循序漸進。運動量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活動時間由短到長,活動次數由少到多,活動方式由被動到主動,應逐漸增強到可以耐受的程度,切勿過猛、過量,不能超過自己的耐受力,以免引起疲勞和損傷。如果在運動治療中,出現食欲降低、失眠、體重下降、脈搏增快,超過原來的30%,或在運動後出現關節症狀加重,則表示運動過量,則應減少運動量。
3)持之以恒。因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疾病,肌肉關節的功能需多次適量運動的刺激和強化,才能改善和提高,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見效的,所以關節的鍛煉就需要長期堅持下去,持之以恒,這是很重要的。
4)局部運動與全身運動相結合。關節的運動著重針對受累的關節,但亦不應忽略全身運動,全身運動可以增強體質,亦可改善局部的病變,促進疾病的恢複。
121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
關節的鍛煉運動有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兩種方式。被動運動是指完全依靠外力幫助下完成的運動。也就是在借助於器械、滑輪、沙袋,以及其他人的幫助下完成的運動。在被動運動時,患者的肢體應放鬆,由幫助者持肢體進行活動,其運動應由輕到重,由小範圍到大範圍。被動運動主要用於有全身症狀的活動期需臥床的病人,或肌肉關節已有運動障礙的病人。在活動期的病人進行被動運動,應在用過藥、關節疼痛症狀得到緩解後方可進行。
主動運動是由患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的運動。運動的方向、力度、幅度均受患者自己的感覺和意誌來支配。在類風濕關節炎病人進行關節功能鍛煉運動中,應以主動運動為主。
不管是主動鍛煉還是被動運動,均應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原則,選擇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
122上肢關節的鍛煉
手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關節、肩關節受累的病人,可作以下的功能鍛煉。
(1)手滾圓球法:手握兩個健身球或核桃或彈力健身圈,用手指活動使其滾動或交換兩球的位置,以運動指間及掌指關節和手的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