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聖人雲: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
正言若反。
【簡注】
垢:非難、屈辱。
【通譯】
天下論柔弱沒有能比過水的了,然而攻破堅硬東西的沒有能超過水的,而且沒有什麼可以替代它。
弱能勝強、柔能勝剛。這一道理普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又沒有能夠踐行的。
因此,明哲之人說:能夠承忍國人垢辱,才可以成為社稷之主;能夠承擔國家災難,才可以成為安天下之王。
這些真正的名言,往往又像是反話。
【解說】
本章要義:柔韌勝剛硬是一個普遍規律。
對於自然萬物來說,自然環境是無法選擇的、無法改變的,因此,適者才能生存,強者才能優勝。這個道理在自然界顯得十分簡單明了,就像水滴石穿是無人不曉的道理。
因此,老子提出,明哲之人要懂得柔韌勝剛硬的道理,有忍受不理解、承擔大災難的修養,才可能肩負大任。老子認為,天下論柔弱沒有超過水的了,然而攻略堅硬東西的又沒有超出水的,而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水。雖然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普天下沒有不知道的,但是又沒有能夠踐行的。所以,是明哲之人才能懂得:能夠忍辱負重,具有忍受不理解、承擔大災難的修養,才可能成為安邦定國的合格君王。
【點評】
老子無為不爭思想的基石就是弱勝強、柔克剛。就自然和社會的具體表象而言,既有弱勝強,亦有強勝弱;既有柔勝剛,又有剛勝柔。但是,把弱勝強、柔克剛上升為一種哲學思維,它就或多或少具有了智慧之光,於是,再往前一步就能理解為智謀之略。老子深知這一點,故明言:“正言若反。”事實正是如此,老子之正言,兩千年而下,迄今基本是被反用:外興儒佛,內修黃老。一代又一代社稷之主、天下之王演繹了一幕又一幕受國之垢、受國不祥的活劇。
【啟示】
弱水攻堅,在於它的持久與固定。否則,它永遠是弱水。於是,如何營造持久與固定,就成為一門高深的學問、一種高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