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手機的流行,一種景觀也就自然而然地變得無所不在了——和手機為伴。我在廣州乘地鐵,碰巧車廂不擁擠,沒有人被罰站,我放眼望去,老年人不算,打瞌睡的不算,粗算一下,乘客的70%以上,年青乘客的90%以上,視線和心神都聚焦在手頭的手機上。幹什麼呢?查短信,發短信;上網,查資訊,看博客,看電郵;玩遊戲;最熱門的要數上微博,每條百來字的文字信息連同圖片乃至錄像,在瞬息間發送到數以百萬計的手掌之中。看這些潮人,或者蹇眉,或者開顏,或者歎息,他們已神遊於虛擬空間,不知人間何世。當然,不乏無聊者,無所事事,一味和手機過不去,就像麵對千篇一律沒看頭的電視頻道,一個勁地按遙控器一樣,成了習慣性動作,乃至固定的生活方式。其他地方,如家中,餐館,候車室,醫院等候室,課堂,車上,機上,隻要有人跡,就有這種人須臾離不開手機的鏡頭。
這是無可厚非的,在日常生活中,手機就這樣進駐。然而,危機就在裏頭。隻要你追問下去。比如,情人約會,如火如荼的情話正在進行,其中一位卻盯著手機的屏幕,眼神散淡,若有所思,同時以“唔”或者“是嗎?”應付身子緊挨的對方。你難道不起疑心,在合該一起營造愛情的當下,對方卻忙於查手機,是不是那小精靈裏藏著比愛更值得投入的玩意?是心另有所屬?是膩了眼前人?是愛冷感?都不是,玩手機這個可能使你的愛人拂袖而去的壞習慣,是“第三者”。如果一場和你的學位、職業、薪酬息息相關的麵談、麵試進行了一半,忘記調到靜音或關掉的萬惡手機響起來,你居然接聽,而來電又相當重要,你不能不稍費口舌,就這麼兩分鍾的打岔,你給了對方什麼印象呢?一是沒有禮貌,二是對正在進行的考試或談話並不十分重視,三是你頗為吊兒郎當,於是,你的表現被打了大大的折扣。
在客廳,小女孩在埋頭撥弄手機,她的爺爺奶奶來看望她,親熱話說完,她覺得敷衍夠了,再偽裝下去太累了,就讓長輩說家常去,她有手機就夠了。但願她長大以後,為這稍縱即逝的親情不再而惋惜,為了沒盡孝道而頓足,手機拖累了你,你在老人家眼裏,成了不會疼人,不會照顧長輩的不乖孩子。該把手機收起,關掉,而你沒有做,隻因為喜歡如此,偏偏如此,舍不得不如此,而使和你打交道的人誤會。從一直不離開你的手、你的包包的寶貝手機推論,你有比和你在一起的親人,和你談正事的商場中人,和你素有交情的朋友,都緊要得多的人和事。這個不知何方神聖的怪物,在手機裏糾纏你,教你本末倒置,教本應把握的機會失之交臂。
手機啊手機,它給了我們多少便捷,就同時製造多少誤會,多少陷阱,多少延誤。人際關係的最大危機,手機常常是罪魁禍首。奉勸諸位:如果你即將去幹比“玩手機”更重要的事,那麼,請把手機關掉,放進衣袋內層。末了,抄一段新聞,供思考:“北京,文章、馬伊琍夫婦現身某活動,二人落座時並無交流,文章隻顧玩手機。但是,一旦宣布登台,夫婦倆馬上恩愛起來。”
附記:2012年1月26日美國《世界日報》載:史丹福大學由教育學與傳播學兩位教授所帶領的小組,就“電子設備消遣愛好和社交感情生活”的專題,最近對3461位年齡在8至12歲的女孩作了調查,結果顯示:觀看視頻(電視、電影、Youtube)、聽音樂、閱讀、做作業、收發電郵、使用社交網站、手機短信、電話或視頻交談,如此之類的“活計”,如果長期地、頻密地一起幹的話,會產生一係列負麵影響,如更加缺乏社交上的成功感、沮喪增加、睡眠減少。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心智發育的極重要時期,然而,孩子和家長說話時,連“注視對方”這基本禮貌也闕如—他們都低頭,盯著手機。
美國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她的家教之一,就是禁用手機,兩個大女兒瑪利亞,到了13歲,她才給了她第一台手機,隻準在周末使用。這一實例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