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之秀在於它的林木蔥蘢,是個種樹的好地方。秀山之奇在於它的寺廟多和匾牌題詞多。休閑旅遊這種風景名山,的確讓人拾趣到諸多的特殊感受。和尚、尼姑、道士同在一個山上,各蓋各的廟宇殿堂,各行各的佛事、道事、觀音娘娘事。焉然與之其他地方不同,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氛圍,獨特的“通海”人文景觀。秀山不高,其名氣挺高,號稱“不識秀山,不知滇南”。雲南“三迤”,滇南的水土算是“一迤”吧?古代時候,著名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涉足秀山采風訪幽,留有文字歌頌秀山的美麗。

秀山的匾牌亦掛得怪。既有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手跡,也有昆明市民陳××的手跡。陳××的字寫得好,寫得有點兒名氣,歸功於“文化大革命”。造反派造反,請他寫大標語;人民群眾悼念毛主席、周總理,他亦出來寫字。這位市民在水果公司工作,工資不高,喜歡喝酒,酒量頗大,酒品馬馬虎虎,喝醉了酒也要發酒瘋說幾句“牢騷話”,並常常蹲蹲咖啡館。這哥們壽短,字跡倒留在了秀山上懸掛百年。

人生遊曆過一些寺廟,且有一件“心事”難了:即想看看和尚怎麼吃飯,吃的是什麼飯。其他寺廟的和尚,齋飯吃得秘密,關起佛門躲著吃,似乎不願意讓世俗的凡人看清楚他們的生活。那年陪同一群文人遊曆秀山,竟偶然見到和尚大師傅品食“齋飯”。廚房設在一條過道走廊,和尚大師傅吃齋飯有俗人扶侍,無需自己動手添飯、洗碗。齋飯極樸素極簡單,兩菜一湯,令人欽佩!香油炒鹹豆豉,香油於煸土豆絲,毛芋頭煮小白菜,外加一碟尋常老百姓愛吃的“雲南蘸水”佐料。秀山寺廟的香火旺盛,出了家的和尚有錢雇傭人煮齋飯。給和尚師傅煮齋飯的廚師,是山下城中的良家婦女,每天購買蔬菜食品上秀山“做工”,中午免費吃一頓齋飯,晚上又回家吃“俗飯”。看後方知:原來和尚戒嘴吃素齋,並非滴油不沾,要吃菜籽香油的。據廚娘透露介紹說:大師傅還愛吃居士及善男信女贈送的香油點心,比方“重油蛋糕”。仔細想想蠻有道理,菜籽香油屬於植物素油;雞蛋兒不經過一番新的造化,亦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東西,比小白菜的成長過程還要素淨。玄機得一悟:假如出家人的鍋中沒點香油熗鍋,素齋佛菜也難烹炒?——這就增長了生活“見識”,以後若遇到跟和尚打交道的事情,千萬別把齋飯弄得清湯寡水的,可以用香油炒新鮮蔬菜招待,接待“佛家人”。

秀山是座佛氣祥和繚繞的人文山林,除了供奉菩薩,也供奉曆史名人泥巴彩色塑像,敬仰為通海發展做出偉績的先人祖宗。最令人敬佩的是,秀山上安葬著當代革命烈士!墓碑上刻字注釋說:解放初期,武裝土匪搞暴動反對新政權,犧牲了幾位解放軍指戰員和人民政府幹部及普通民兵。杭州西子湖虎丘山“青山有幸埋忠骨”緬懷民族抗金英雄嶽飛大元帥,秀山幽林的“革命烈士墓”景觀,大約堪稱“全國之最”了。

通海秀山公園,是一座很有趣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