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茶·水·冷暖自斟(5)(1 / 3)

越來越多的人迷失在物質文明之中,越來越多的人丟失了生命的本質。正當我為此唏噓的時候,接到一個老朋友的電話,他正散步到我夢園的家。上一次他散步時跟我聊天至少是兩年前的事,此後隻聽到他轉輾酒桌的消息。看來這場災難喚起了他對生命的珍惜,如果所有的人都能如他一樣及時得到啟示,那麼這場災難的慘重代價也算是得到了回饋。

5月14日上午按約定的時間到縣醫院門口,等待中心血站的采血車,陸續來了十多人,有老朋友也有新麵孔。盡管網上常有人批這幫老男人老女人,但關鍵時刻,總是這幫人走在前麵,我們應該自豪:我們的熱情不老,我們的熱血沸騰。

回單位及時上傳了照片,李莉堅持要刪掉她,她不想讓更多的人知道。我非常理解並尊重她的想法,除了獻血,她還捐了五百塊錢的,不是單位組織,是自發向紅十字協會捐的。

象她這樣的人不在少數,用梭羅的話說:如果你進入慈善家的行列,請別讓你的左手知道你的右手在幹什麼,因為根本不值得知道。救起溺水者後,係好你的鞋帶,從從容容,去從事一些自由自在的勞作吧。

確實,慈善不是為了標榜,不是為了沽名釣譽,隻是一種自然天成的善良。但在特定的時候,如果一些人的善心會感染更多的人來施善,那麼張揚一點也不是壞事。著名的慈善人士陳光標就經曆過從不留姓名到大張旗鼓的過程。

無論是哪一種形式,都是對的,我們都想把真善美傳遞出去,否則這個世界會讓假惡醜占領。

巨大的災難來臨,善良的人們,都行動起來吧!

5月15日重新核定,汶川地震裏氏8·0級。國難當頭,災民流血,同胞流淚,舉國上下彌漫著難言的悲痛,總理哭了,人民哭了,天空也哭了,災區雨下個不停。

同事間說的是地震災情,QQ群裏談的也是地震災情,下班後和朋友一起談的還是地震災情,溫柔如月月、堅毅如野渡,他們都坦言自己哭著看災情。

我沒有哭,從5月12日開始到現在,一直都沒有流過眼淚。在大災大難麵前,我似乎已經忘記了悲傷,或者說,悲傷到極點後反而是冷靜。

最近幾周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原本想要好好休息一天,但聽說單位要籌備捐款活動,馬上一躍而起。這是近幾天聽到的最好的消息,意味著所有的人都會行動起來,救災救難。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但十三億國人齊心協力,絕對是無堅不摧。

在捐款現場,看到久違的笑容都回到同事們臉上,他們伸出援手的時候,心裏一定是想著災區的將來,所有的人都堅信:重建後的災區會更美麗。我希望這樣明朗的笑容一直持續下去,取代之前的凝重悲戚。

《瓦爾登湖》的第47頁的一個段落是這樣的:我們應該多多授人以我們的勇氣而非我們的絕望,授人以我們的健康舒坦而非我們的愁容病態,當心別去傳染疾病。

越是在困境中,越要保持樂觀的心態;越是悲傷時,越要展示快樂的心境。我們的對手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我們永不屈服、永不倒下;他們最害怕看到的是我們比他們更快樂、更幸福。

5月16日隨著時間的延遲,傷亡的數字越來越大,可以生還的人越來越少,在這場和時間的賽跑中,我們必須接受失敗。事實上,在所有人類與時間的比賽中,贏的永遠是時間,個人的生命,甚至人類的存在,在時間的長河裏,都隻是匆匆過客。

中國有句老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已經竭盡全力,所有能夠做的,國家和人民都做了,那麼最後的結果,也隻能聽天由命。這不是消極,這是理智,在天災人禍麵前,理智是最好的抗爭和防衛的武器。

從小到大,我們受到的教育都是如何努力、如何堅持、如何永不言棄。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學會如何放棄,我們不甘心不情願,但別無選擇。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放棄難言的負荷,方能解開心靈的枷鎖;放棄滿腹的牢騷,方能蘊蓄不倦的威力;放棄纖巧的詭辯,方能擁有深邃的思想;放棄虛偽的矯飾,方能贏得真摯的友情。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舍不得。舍棄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舍棄人類最寶貴的生命,其實我們並不知道最終能得到什麼,但我們要相信一定能得到些什麼。那句話是怎麼說的?--當你緊握雙手,裏麵什麼也沒有;當你打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或者換梭羅的話來說:一個人勇於放棄的東西越多,他便越富足。

02、關於死亡的讀書筆記--《追逐日光》作者及作品簡介:尤金.奧凱利,紐約市出生長大,1972年進入畢馬威,2002年成為該公司首席執行官,2005年9月10死於膠狀母細胞腦瘤。

《追逐日光》記錄了作者生命的最後四個月,涉及到作者對宿命的理解,與病魔的鬥爭,對生與死/愛與成功/精神與人生價值的思索。

1、任畢馬威金融業務部主管時,需要與一家投資銀行澳大利亞分行總裁麵談,多次聯絡爭取,對方唯一的空檔是從悉尼飛往墨爾本的旅途。於是他預訂了該總裁的鄰座機票,從紐約飛了22個小時去悉尼,趕上悉尼飛墨爾本的航班,在飛機上與該總裁談了一個半小時,然後又飛了二十多個小時回紐約。他的誠意和充分的準備最後贏得了那筆重要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