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茶·水·冷暖自斟(6)(3 / 3)

二趙老師是個真正的詩人,也是個真正的平民,是真正的平民詩人。作為省作協會員,他是專業的創作者,腳下走的、眼裏看的、心裏想的都用手錘成精美的文字;他的詩和文中鮮有時代、政治、經濟這樣的旋律,他關注的是最普通的生活與生命,泥工、漁民、布穀鳥、燈籠花、虎耳草等等都在他的文字裏鮮活。比如《泥工漢生》:他以朝陽的心情/加入城市的種植/而以秋葉的速度奔回種子中間//施工前/這裏是一片麥田/漢生是其中的一株。

讀《清潔的耳朵》和《寂靜的鍾聲》,整體的感覺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用他清潔的耳朵在傾聽整個世界,有聲的和無聲的世界,都被他敏銳地捕捉,然後用最靈動的語言來記錄。趙老師的詩,沒有華麗的鋪陳和修飾,他不用形容詞,但每一首都獨具表現力,通靈中透露出來自深層的厚重感。

《西望稻田》:今晚不開燈/讓夜黑成最純最亮的一點/然後由螢火蟲領著上路//像很久以前/父親在前我在後/母親的針尖把夜拔亮;《岸邊》:這麼一個長假/站著的時候是遠方/走著的時候是家/無所謂路上還是床上/你在千裏之外/現在吧/我騎一匹鳥聲追你。諸如此類平淡中蘊含深沉和哲思的句子,在趙老師的詩中俯首可拾。

河流是時間的暗喻,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條屬於自己的河。相對地,我更喜歡《一個人的河流》,清新雋永的小散文,每一頁都是新的一天,在岸上閱讀一個人的四季,一條河的四季,許多生命的四季。散文止於詩,趙老師在這本書中,仍然用了大量詩的語句,把府河寫成一條詩性的河,河床、河水、河岸以及水中岸邊的生靈,都被趙老師賦予詩情。從春到冬,一年的日子流走,而府河仍然在流淌,我們如何保存已經流走和正在流走以及即將流走的時間的河流呢?趙老師用一首長詩《保存一條河流--代後記》來詮注:我把每天的水和水有關的人或物複製在word裏/保存在文檔裏/一天一段一天一複製一天一保存/河一天一天地成長壯大/為了安全我砌一道防火牆/我覺得安全還不夠在另一處秘密地點備份了又一條/如果那一條河流在將來的某年某月死了/不管是如何未來對於這片土地不能沒有一條河/那就到我的文檔裏來吧你就全部選擇全部複製連同我。

三趙老師的文字是美的,美在幹淨清爽。在他身上,找不到當代文人以體驗生活為名沉迷物欲的惡俗習氣,他是清潔的詩人,品質清潔、行為清潔,才能寫出清潔的文字。但他的寶貴並不在此,而在於他的情感和靈魂所處的狀態,在於他的情感和靈魂跟這個世界構成的關係之中。他用和諧的眼光、善意的眼光、愛惜的眼光看待世界,於是看到陽光的燦爛、鮮花的歡笑、鳥兒的歌唱""

無論是透過文字揣摩一個人,還是通過一個人來琢磨他的文字,都是一個探索和發現的過程。有幸與趙老師有過幾麵緣,更多時候,隻能在工作和生活的空隙讀幾節他的文字,好在趙老師的詩和散文都不是艱深晦澀的那種,任何時候信手翻開他的書,都能感受到他的悲憫情懷,那種來自內心深處的對現實世界的憐愛。

我不知道他是否研讀過老莊,在他的文字裏不時折射出清虛、靜篤、自然、無為和守拙的成分。如果要到曆史上搜索他精神的遠祖和師承,應該是漆園柱下的老莊、采菊東籬的陶潛以及更多的賢人逸士;與他們不同的是,趙老師沒有經曆廟堂理想破滅之後的放逐,所以他能夠保持更本真更純粹的心態。作為一個寫作者,他不是為寫作而體驗生活,而是因為生活中有詩才寫作。

生活在城市裏的所謂的文明人,終日忙碌給肉體尋找一個妥貼的物質存放地,誰曾用他那種憐愛的目光打量過日漸枯萎的靈魂?誰曾象他一樣對弱小的生命和弱勢的群體寄予真誠的關愛?趙老師的境界,隱含著一種對個體生命價值的認同和自信。通過對主流價值趨向的低調消解,他不僅完成了對日漸式微的傳統道德觀念的揚棄,同時也實現了平民立場的自覺和對功利價值體係的突圍。

注:三年後,趙老師在文藝沙龍中品位老子,才知道他研究《道德經》好些年,但不認同莊子。

06、望鄉--有感於望秋先生在鄉下第三次,從電話那端傳來相同的話:"我在鄉下。"說這話的是望秋先生,無線電波中沒有市井的嘈雜,當然也沒有蛙鳴或者鳥語,我想臆測"鄉下"的樣子,準確地說,是想臆測望秋先生在鄉下的樣子,思維卻在電話掛斷時嘎然。

每次我從西邊的鄉下進城,望秋先生就從城裏返回北邊的鄉下,所以總是失之,失之還無緣交臂。三番兩次,我見望秋先生的心倒是不急,卻急於知道他的那個"鄉下"了。應該是他的故鄉吧,一片土地,有一條河,河裏流淌過浪花一樣的歡笑;還有幾棵樹,樹上懸掛過串串的歡樂。幾十年過後,那條河還在,那些樹還在,他的記憶還在,那些記憶牽扯著他,一次次回去,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