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山·水·淡墨自染(2)(2 / 3)

一線的幾何距離3.0公裏,如果用一首歌來丈量,應該是《斯卡布羅集市》,這條路穿過雲夢的鬧市區,呈現的是雲夢人最真實最溫暖的日常生活。

清晨,左右的小巷子口都擺著早點攤,不時飄出煮高湯、蒸包子、炸油條、煎餃子、炒豆皮的香味。走在路中間,被這些香味包圍著,左右為難,雲夢的早點太豐富了,而且很有特色,到底該吃哪一種呢?專程從孝感開車來過早的朋友如是問,我說:反正路好而且近,天天來,天天換口味好了。我就是這樣做的,很多雲夢人都是這樣做的,日子越過越好,生活越來越滋潤,大家再也不用象從前一樣,辛苦忙碌地在家做早餐。

傍晚,到南門河菜場或者孝武超市買菜,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對晚餐分外重視,葷素要搭配,營養要均衡。來得多了,買菜的、賣菜的都有幾分熟套,免不了一路噓寒問暖。買完菜,出市場,蛋糕的香氣撲麵而來,好象又出新品種了,得帶幾塊回家,給女人和孩子當點心。這時候路燈已經亮了,車燈也流動起來,市民、小販帶著一天的風塵和收獲回家去,溫暖的街燈拉長一條條遊動的影子。

二線早些年還是大片農田,這些年,城市快速發展,修起了景觀大道,雖然沒有一線熱鬧,但寬闊而漂亮。二線距離更近,2.8公裏,適合在午後聽著許巍的《喝茶去》,且行且停。

前年春天植下的香樟長出枝繁葉茂的氣勢,而姹紫嫣紅的花們已經熱熱鬧鬧地開了好幾個夏天。路的外麵是稻田,有的生長著莊稼,有的則做了生態農莊,臨近曲湖會所那一帶,即將開發成水鄉園林。土地本是古老的,卻又每一刻都呈現嶄新,因為下午柔和的風、因為夜晚滿天的星,因為枝頭雀鳥的啾啾、因為地裏秋蟲的唧唧,因為青草清涼的翠綠、因為莊稼成熟的金黃。

路邊已經長出高樓,不久,還會長出更多的大廈,伴隨著雲夢城的長大,原來的郊野會日漸繁華,東城區成為雲夢的政治文化中心,還有楚王城遺址和曲陽湖兩個公園景點;從清明河引來的溪渠迤迤邐邐,據考證,那就是滄浪之水,濯了屈原的纓和足,再來映照後世的城廓。到那時,我就成了東城區的原住民,可以微笑著歡迎每一個新住民、歡迎每一位遊客,並對他們說:走吧,我請你們到"似水"吃茶去!

如果說二線見證著雲夢城的發展,那麼三線就是這個城市文明的一根神經。三線長2.4公裏,開著車,也就薩頂頂唱罷《萬物生》的距離。

車過夢澤高中的時候,必須減速、禁鳴,這一帶有莘莘學子、有孤寡老人、還有聖父聖子,萬萬不可驚擾他們。學子們是希望是未來,他們的知識將成為生產力;老人們是仁愛是慈善,他們傳遞著一個民族的道德和品質;天主堂是信仰的標識,指引人們回歸精神的家園。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雲夢城的神經元;他們在一起,雲夢就有了神經纖維。

過了天主堂,就可以疾馳了,在東垣路上,每一步都踏著古夢澤的韻律,車輪輾過,沾滿楚文化的塵屑。這片土地下,沉睡著雲夢的城市之根。曾經,這裏澤國汪洋;曾經,這裏城池高築;曾經,這裏是魚龍的樂土;曾經,這裏是鳥獸的天堂。曆史的車輪永不停歇,星移鬥轉,滄海桑田,文明的腳步永遠向前,世世代代,生生不息;走著走著,就走到了二十一世紀,走到了楚韻新城。

新城典型的建築是青少年活動中心,這座三層建築修造在古城垣之東。它西邊的地下,疊壓著五座古城遺跡,雲夢人習慣地稱之為"楚王城"。新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也帶動文化的發展,學者們通過文物和史料考證,楚王城並非前人所記述的那樣,由楚昭王所築,而是不同曆史時期的留存,這說明雲夢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一直都很繁盛。這個繁盛期,可以追朔到先秦,追朔到城西的睡虎地,那裏出土過舉世聞名的秦簡。今天的雲夢人,為了紀念這段曆史,特意把青少年活動中心設計成睡虎的樣子,從四個方向看過去,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我就這樣日複一日地在夢園和"似水"間來回,伴著音樂優美的旋律和節奏,走著不同的線路,感受著不同的自然和人文風情。概括一下,我常常走著的,一線是物質路,二線是風光路,三線是文化路。這三條路,對於每個在路上的人來說,都無可規避。人生的行走,僅僅通過其中的一條,是無法到達終點的。幸運的是,我能夠居家雲夢、居家夢園,我有三條回家的路線,我可以選擇步行、騎車或者開車;而這些道路、這些方式,都將帶我抵達家園、抵達幸福。

雲夢,我的夢裏水鄉又是那個夢,仿佛是周莊,又仿佛是秦淮,以水鄉為布景,以春天為時節,有江南春/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情致,青石板、雕花船、咿咿呀呀的櫓聲、溫軟的小調""這樣的場景,在我夢裏重現一千次;一千個夢中,我是河心那一尾長著紅色鱗片的魚,時時躍出水麵,激起一掬飛濺的水花,沾濕船上姑娘的蘿裙和粉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