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篇幅,可以看作是一個女人的成長曆程:純情的花季、瘋狂的戀愛、以及為人母。如果阿貓不死,大約也會活在春江的《已婚女人手記》中吧,然而誰知道呢?她也許已經不喜歡寫作了,隻是上個小班,回家相夫教子,出門打麻將做美容,有爽朗的笑聲和小小的喜悅,但我喜歡這樣的真實的幸福的小女人阿貓。
愛如春水漾李林江/文一杯茶,兩個夜晚,幾支煙,我很少這樣靜下心來隻字逐句地閱讀。除非遇到好文章,或好書。那是人生的一種福分。尤其是對我等如此熱愛文字和書的人來說,多少時候,更願相信與一片讓自己感覺美好的文字相遇,是前世修的緣,今生積的福。因為它可以讓你在繁囂中安靜、寂寞中孤獨--詩意的孤獨,可以慰藉一顆躁動不安的靈魂,因有所依戀才去回憶,因為回憶而追回光陰,站在此岸之堤觀望彼岸之景,中間隔一條不舍晝夜汩汩流淌的河,浪花淘盡我們成長過程中的多少喜怒哀樂!
光陰荏苒,仿佛發生在昨天的事,一覺醒來,我們已經走過多少年。由於最為珍貴的情感,在長成的生命中留下許許多多的瑕疵和遺憾,我們才把它小心翼翼地珍藏抑或任由心底不時湧動那份最深沉的疼痛。痛徹骨,全因為骨子裏流著相同的血,血濃於水而滋生出來的愛,寬容而無私,是連"真主、上帝、菩薩、神靈都無法比擬"的。然而在趟過長長的歲月之河後,某個夜晚的夢中或在明媚的晨曦中醒來,驀然驚覺,這個世界上最愛你的人,已經一個個駕鶴西去,漸行漸遠,惟一能讓你流淚的,是故人真真切切的音容和點點滴滴的愛,如春水,平靜而深沉地滋潤著現在正過得幸福的日子。
因為愛,所以幸福;因為愛,才懂得寬容與奉獻;因為愛,從內心裏流淌出來的文字才會讓人倍感清馨和溫暖。在閱讀《一江春水》的夜晚,我常常讓充斥在字行間濃得化不開的愛所糾纏而起伏--由著內心裏慢慢升騰不可遏製的感情,我仿佛回到離開多年的故裏,這是春江筆下的故鄉,相同的童年體驗與經驗,像電影裏的鏡頭,伴隨著濃鬱的鄉土氣息和隱藏在記憶旮旯的多少溫馨角落,一個一個地在頭腦裏閃過。當可以轉身麵對,"已到而立還未立,已近不惑卻還惑",城市裏日新月異的變化讓諸如"我"一樣從鄉村靠"跳龍門"闖進來的人,會在偶爾的驟然間感到不適和陌生,盡管已在城市生活多年,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少女到履曆滄桑的中年母親,這其間有多少曲折隱忍自不必言,但那份堅持所磨練出來的自信自強,卻讓"我"在這個年齡益發美麗,並且自信強大的可以與男人說:"如果要婚外戀,一定要找個比我強的。如果比我差,不如不找;如果跟我一樣,那是重複,沒必要;隻有找個更好的,才有意義,我會心服口服地退出。"當然一個"不會頭腦簡單"的男人"不會忘記家裏的老婆和孩子"。這是一個男人的明智和幸福,也是一個懂得愛情並懂得如何經營愛情的女人最值得誇耀的成就。
第一輯《酒·水·濃情自飲》裏,讓我們學會愛、理解愛並奉獻愛的事情太多。"我"的為兒女含辛茹苦勞作一生的母親和父親,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愛情,直到母親去世我亦為人母,才開始讀懂。真正的愛,其實體現在一點一滴的生活細節中,這就是為什麼女兒成長中的無數個細節"我"都能記憶猶新。"安"和"我"之間的愛情總是那麼新鮮和濃密,因為我深諳"完美男人隻存在於童話故事中,來到人海中與我們相遇的,或多或少都蒙了塵世的灰。"熱愛自己的男人,就會像個孩子,表現的特別依戀。而"我"更樂此不疲地用自己的手來寵慣男人的身體和胃。安、"我"和一個叫做"蟲子"的孩子,一家三口,和圍繞這一家三口有關的許許多多人和事,都在這本書裏展現。
"我"的性格在《酒暖思念瘦》中已得到淋漓盡致地舒展,或許宿命的開始正源於此。父親樸素而實在的人生哲學,朋友相聚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豪情,青春邂逅的悵然和苦澀,彙聚到母親那裏,是無言的悼念與追悔。"我"掛斷母親打給我的最後一個電話,從此陰陽兩隔,"欲盡孝,親不在!"我隻能在懺悔中祈禱:"來世,我做你的母親。"盼望過新年,是孩子們的共同願望,到女兒問"我"不去外婆家過年,"是因為你媽媽不在了,回家看不到她,你會傷心?"童言無忌,道出了"我"的傷痛,天下所有失去至親的兒女的傷痛。而父親的晚年,比兒女們想像的要堅毅的多,毅然接過母親留下的事情--秋天裏,給安做他最喜歡吃的辣椒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