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伊德路斯

正好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天,古斯諾的爸爸給他買了一條新的短褲。這是用意大利生產的斜紋布做的短褲。

古斯諾已經十四歲了,他穿上了新褲子非常高興。他感到工作的大門好象已經為他敞開,從此以後,他可以向父母表示他是一個懂得報恩的孩子。

然而,在這戰雲密布、死神露臉的時刻,有哪一個單位還耍再增加新職工?古斯諾找了幾十個單位,並一再降低身價,由當文書降為守門人,由守門人又降為小聽差,最後好不容易當上了一名聽差,月薪拾元。

對此,古斯諾的爸爸心裏十分難過,他想:“自己是一個聽差,難道兒子還必須再當聽差?將來世世代代都成為聽差?”他從來沒有設想過他的一家將成為“聽差之家”!

古斯諾辛勤地工作,可是他那條褲子卻越來越褪顏色。工資拾元固定不變,光吃飯都不夠,想再添製一條新褲,談何容易。因為如此,他穿的褲子就越發需要經常洗,而每洗一次,他就增添一層憂慮。他整天鬱為褲子問題發愁,如果這條褲子不能再穿了,他會成什麼樣予?他常自問:“一乘一等於一,而一減一是多少?”

原先,當古斯諾聽到“大東亞共榮”的口號時,他以為“共榮”就意味著有褲子穿。所以他以舉手敬禮和擁抱親吻來迎接日本皇軍。然而他盼望了三年半之後,連褲子的影子都沒有盼到。他穿的褲子,絲線已經脫落,白色已成了黑黃色,幻想終於破滅,最後他隻好辭職。

後來,他經常挨餓,由於信守真主的教導,他不敢去偷盜,被迫以樹葉充饑。他的斜紋布褲子也已經變成抹布,並將從地球上消失,也許會和古斯諾一起從這個地球上消失。

伊德魯斯(1921-1979年),印度尼西亞作家。1921年9月21日生於蘇門答臘巴東。曆任圖書編譯局和《印尼》、《小說》等文學月刊的編輯,以及書店與出版社的經理。日本占領印尼時期開始文學創作,1948年首次出版文學作品集《從“聖母瑪麗亞”到“通向羅馬的另一條路”》,內收日本占領時期所寫的短篇小說《聖母瑪麗亞》、四幕劇《惡有惡報》、一組由七篇散文組成的《地下隨筆》,以及印尼獨立後所寫的中篇小說《泅水》和短篇小說《通向羅馬的另一條路》。後著有長篇小說《婦女與民族性》(1949)、《阿基》(1949)和《人的良心》(1963),劇本《蘇洛諾一家》(1948)、《比斯瑪醫生》(1948)和《亞齊的自殺》;短篇小說集《睜開眼看》(1961)等。其作品相當簡練、幽默、詼諧、生動,具有“新簡練風格”,被公認為印尼“1945年派”的優秀散文作家和印尼諷刺文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