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和諧永恒(1 / 3)

茹先生稱和諧社會,符女士稱眾緣和合,戴先生說心平氣和,尹先生說順從和平,計先生說容忍和睦。今天會議討論的主題就是一個“和”字,由符女士主持,地點是在北京奧林匹克村提供的一個會議室裏。

會上,各位先生、女士在發言中不管是叫和諧也好,叫和合也好,叫和氣也好,叫和平也好,和睦也好,核心是一個“和”字。這是各學派各宗教的共識,人類的共同願望,生存的最高圖景。

戴先生首先發言:“在這個世界上,要麼和平,要麼戰爭,二者必居其一。如果打仗,人都死了,這個世界上便沒有人了。《聖經》上說:上帝創造了人,《古蘭經》說真主創造了人,人們是按著上帝或真主的旨意行事的,但如果世界上沒有人了。世界也就不存在了,上帝、真主還幹什麼呢?所以上帝、真主是最不願意看到戰爭的。這就是和諧、和平、和氣、和合、和睦的根本意義所在。和平、和諧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

“《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比天時、地利還重要。”茹先生引用孔子、孟子的話說明:“和諧、和睦、和平、和氣、和合,是人類社會最高的價值標準。”

尹先生說:“‘伊斯蘭’原文的本意就是順從、和平,伊斯蘭教就是一個順從真主、熱愛和平的宗教。真主的使者在大地上是十分謙遜的,在愚人以惡言傷害他們的時候,他們說:‘祝你們和平’。”

一說到和平,大家都搶先發言,誰都不甘落後,生怕人家說自己不主張和平似的。

計先生說:“上帝要人們和睦相處,《聖經》上說猶太人和外邦人,受割禮的人和未受割禮的人,合而為一,拆毀中間隔斷的牆,把自己造就成為一個新人。”

“耶穌基督就是為了替人贖罪、頌揚和平而以身殉道的,還有比用自己的生命來締造和平更可貴的嗎?”

符女士說:“佛教界在近年舉行的一次世界佛教論壇上,圍繞‘和諧世界,眾緣和合’這個主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把和合、和好、和諧、和平提到了世界範圍道德的高度。”

戴先生說:“當前世界上宗教分岐不少。要解決這些分岐,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容易。各種宗教有許多相通或者相同的地方,彼此也心照不宣,隻是不願意說在嘴上罷了。打開這麵已經破碎的窗戶紙,其實許多分歧也就迎刃而解了。”

茹先生說:“我們這個世界持續了幾千年、幾萬年、幾十萬年,是依靠和諧、和平得來的,不是靠鬥爭、打架得來的。有一種說法叫做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如果換一種說法,叫做與天和,與地和,與人和,不是更好嗎?適時播種,深耕易耨,不誤農時,通同合作,則禾苗壯;錯過季節,違規操作,揠苗助長,強求速成,結果適得其反,禾苗都給整死了。人類遭殃,還談什麼和諧?所以所謂‘和’,就是順應大自然的規律,順應人與人之間的規律,這就叫做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道理就這麼簡單。”

計先生說:“《聖經》上說,一個身體有許多肢體。肢體有大有小,但它們都是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一不可。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榮耀。這個話說得再通俗再透徹不過了,每個人都有這種切身的體會。”

符女士說:“對!世界萬物,甚至一個人本身的各個部位,都要互相照應,互相協調,互相扶持,這就叫做和諧。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呀!”

茹先生說:“說的就是這個理。《莊子》上說:‘比於大宅,百材皆度;觀於大山,木石同壇’。就是說,蓋房子需要各種各樣的材料,木頭呀!磚頭呀!鋼筋呀!水泥呀,等等,等等,各有各的用處,少了哪一樣都不行,它們各就各位,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否則決然蓋不起一幢房子。又比如一座大山,不能光是土,山上還要有石頭,有樹,有花,亭台樓閣,才能把這座山點綴的蒼翠蔥鬱,色彩紛呈,吸引遊人,否則,一座光禿禿的山,誰會去遊覽呢!自然界尚且如此,和平相處,各展所長,各異其趣,何況人類社會呢!”

計先生說:“《聖經》上說:我們要的是大愛、大能、大力,而不是小愛、小能、小力。大愛、大能、大力包括了小愛、小能、小力。拆除了大愛、大能、大力與小愛、小能、小力之間的牆,使二者合而為一,人類才能更好地和睦相處。”

學生小陳說:“你姓王,我姓陳,隔著牆是兩家,拆了牆就是一家。”

另一位學生小米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計先生接著說:人們渴望和平,如大旱之望雲霓,迫不及待呀!《聖經》上提到,總會有那麼一天:

‘人們要把刀打成犂頭,

把槍打成鐮刀;

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

他們就也不再學習戰事。’

“《聖經》在描繪一個和平的世界時說:‘沒有哀號,沒有哭泣,隻有歡喜,隻有快樂,構建我們共同的家園,擁有我們的新天地。在這裏,百歲老人還算孩童,我們親手勞碌生長出來的果實由我們自己享用。子子孫孫和睦相處,沒有窮盡。豺狼必與羊羔同食,獅子必吃草與牛一樣’。一幅多麼美麗浪漫的和平圖景,展現在人們的麵前,令人神往。”

菇先生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開封地方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的風光,車水馬龍,人群熙攘,茶坊酒肆,生意興隆,活生生地展示了12世紀我國都市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一片繁榮發達的和平景象。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記述他與客人在滁州宴飲時見到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的人民群眾在滁州遊覽的景象,顯示了太守與民同樂的和平圖景,是多麼地生動呀!

“而杜甫在他的《春望》一詩中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王翰在《涼州詞》中說:‘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和平與戰爭,兩種場合,兩種情景,兩種心情,充分顯示了人民對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對戰爭的憎惡和厭煩。”

戴先生說:“不要小看了‘和諧’兩個字,說起來不難,做起來卻並不容易,否則,為什麼要把和諧提到是富國強兵、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樣的高度呢?現在世界各國都把和平、和諧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對窮兵黷武者嗤之以鼻,這是社會的一個進步。然而真正要做到和平、和諧,天下太平,還不是那麼容易,還要有一個前提。”

“那究竟是什麼前提呢?”學生小史急著問。

符女士說:“實現和平、和諧的前提就是每一個人都要有一個氣度。小肚雞腸、鼠目寸光的人,隻看到自己鼻子底下一點事的人,寸利必得、寸土必爭、各不相讓,為一點雞毛蒜皮的事爭論不休的人,聽了一句不順耳的話、就一口氣上不來,要和你拚命的人,是談不到和諧相處的,結果總是兩敗俱傷,同歸於盡。”

“怎樣才能做到心平氣和呢?”戴先生接著作了闡釋。他說:“老子有他獨到的見解,叫做:‘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思是說:要挫敗他的銳氣,他就不驕傲了;解開其症結,人們就不爭吵了;調和其光芒,它就不那麼刺眼了;要使他知道自己不過是人世間的一粒小分子,沒有什麼特異之處,他就心平氣和了。老子的這種說法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有效的,是相輔相成的道理。”

尹先生說:和諧包括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放大來說,就是國與國之間的和諧,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和諧,宗教與宗教之間的和諧,總的說就是人類的和諧。

和諧、和睦是屬於一種精神範疇,它體現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會,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心理狀態和時代精神,構成了一種價值體係的核心內容。

茹先生說:“和平、和諧的範圍很大,是一個大話題,但它首先要從自身和家庭做起,所謂‘家和萬事興’。古人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連一個家都不能和睦相處,還談什麼治國、平天下!所謂‘禍起蕭牆’,社會上的許多騷亂,往往是從家庭糾紛引起的。”

計先生說:“建立和諧、和睦的社會,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上必須學人之長,虛心就教,而不是揭人之短,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孔子提倡溫、良、恭、儉、讓,就是說態度要溫和,心地要善良,待人要謙恭,生活要儉樸,處事要禮讓。人人都溫、良、恭、儉、讓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糾紛了,就不會去你爭我奪了。我們處在這個社會上,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許多困難阻擾,有些人一碰到不如意事就來氣,得理不讓人,吃不了一點虧,口出怨言,說罵就罵,說打就打,看來和諧比爭鬥還難!”

戴先生說:“當官的與老百姓之間的和諧是最大的和諧。這主要體現在當官的要順應民心,做人民希望他做的事,不做人民不希望他做的事,更不能與人民對著幹。凡是與人民對著幹的,決不會有好下場。失掉了群眾的支持,你這個官也就當不成了。”

茹先生說:中國共產黨提倡建立和諧社會,強調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要提高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要擴大黨內民主,以黨內和諧促社會和諧,妥善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符女士說:“有些問題,看似不大,實質很大;看似個別的,實質相當普遍;看似暫時的,實質帶長期性;看似無關緊要,實質影響很大。切不要做那些違反人民意願的事。例如圈出一塊地方來建領導幹部高級住宅,這不是自外於人嗎?老百姓最恨這個,千萬不能做。又如強製拆遷,老實說,拆遷總是要使老百姓受到一點損失的,中國人習慣安土重遷,一動不如一靜,搬家要費多大的功夫呀!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多出一點錢,多向拆遷戶讓一點利,怎麼就不行呢,誰願意連性命都不要了,在自家門前點火自焚,跟你拚了呢?這樣的結果,人民遭殃,政府也丟了麵子,得不償失呀!再如小商小販與城管的糾葛問題,城管認為趕走小商販是為了整頓市容,這固然有理,但不應當驅趕他們呀。把他們集中起來,在一個地方經營不是更好嗎!城管人員說:是的,我們已經這樣做了,把一些小商販集中起來,統一管理,但有些小商販就是不聽,集中不起來。小商販說:你把我們集中起來好是好,但你們每天收的管理費太高了,我們都是小本生意,天不亮就趕來擺個攤,一半天也掙不了幾個錢,掙了幾個錢全交了管理費了,你還讓不讓我們活呀?這也是實情。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少收一點管理費,甚至不收管理費就不行嗎?這對國家的財政收入會有多大影響?微不足道呀!擺攤也算是一種就業呀!你不能把集中管理當作一件盈利事業來做,從小商販手中拿錢來養活幾個管理人員。再說有些管理人員以領導者自居,其實是小商小販交的管理費養活的他們,他們對小商販卻頤指氣使,態度蠻橫,傷害了小商小販的尊嚴,使小商販難以忍受。這個事本來並不複雜,卻長期不能解決。其實,你隻要站在小商販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些問題就不難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