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問題專家劉江永有一番話讓我很有感觸。他說:“為什麼現在日本突然冒出這麼多對於曆史胡說八道不著邊際的言論,即我們所說的極右勢力?其實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前,此類言論在日本也很盛行,但是經曆了邦交正常化這一轉折點,兩國領導人排除困難,壓製了這種右翼思想。然後中日兩國開始經貿往來,日本也給中國提供了貸款和貿易機會,看著中國一步步發展起來,日本便出現了以恩人自居的態度。直至今日,很多日本人仍然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是由所謂日元貸款奠定的,中國能有今天離不開日本。反過來他們還會指責說,你們中國現在長大個兒了,發展起來了,就開始刁難日本,這是忘恩負義。而中國在迅速發展的這些年,日本自身卻出現了經濟低潮,於是當它發現它處於下風時,就開始擔心起來,認為中國是它最大的威脅。”
而我們恰恰相反,我們一直延續著田中角榮和周恩來所締造的,那種中日友好關係的界定。在很多人心目中,包括唐家璿國務委員、外交部部長王毅,他們內心會覺得,中日友好是幾代人用心血培育出來的一種關係,來之不易,需要珍視。簡言之,對於中國來講,你日本曾經侵略了我們,但是我們原諒了你,和你們實現了邦交正常化,在很多問題上我們並不糾纏,但是我們會嚴守底線。在你不逾越底線的前提下,我們才能繼續發展外交關係。
所以,從一個中國人的角度,我對日本卻又很反感。雖然,今天的日本社會已經變了,但我感覺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在骨子裏並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他們依然仿佛還停留在甲午戰爭的時代,認為中國比它矮半頭,中國人好欺負,加上他們現在又有美國的保護,於是有恃無恐,釣魚島就是明顯的例證。
5.釣魚島會引發中日戰爭?
2012年,中日兩國圍繞著釣魚島的爭端全麵升級。中日之間可能爆發戰爭的說法也是鋪天蓋地。
其實,中日兩國關於釣魚島的主權爭議長期存在,隻不過,從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之後幾十年裏,由於兩國關係總體發展平穩,這個問題被擱置起來並不顯現。即便是兩國關係出現困難的時候,主要糾結的還是圍繞著那場戰爭和台灣問題。比如日本對侵略戰爭的認識和態度問題、參拜靖國神社問題、教科書問題,以及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種種小動作。
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是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完成的,它的重要性僅次於尼克鬆訪華和中美關係的解凍。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二十年裏,雖然我們和廣大的亞非拉“窮哥們兒”廣交朋友,但我們遭遇了西方世界普遍的封鎖、製裁和抵製。那個時候,我們迫切地需要打破西方的“筒子陣”,恢複在聯合國的席位,在世界更廣泛的範圍內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位和合法性。
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國際安全和國際地位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麵,中蘇交惡,毛澤東擔心蘇聯入侵,選擇與美國進行接觸,中美關係從此解凍;一方麵中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地位。這兩方麵為中日關係的改善提供了可能。
1971年,中方抓住日本內閣更迭、對華政策調整的契機,采取“以民促官”的民間外交,陸續邀請日本政界人士訪華,探索恢複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途徑。中方為實現中日邦交正常化可謂用盡心思。為爭取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進行會談,中方與日本政界人士溝通闡明中方立場時,就盡量壓縮邦交正常化的前提條件,對於當時雙方立場差距過大的釣魚島主權問題、《日美安保條約》等問題則采取了擱置態度;同時為了爭取日方的支持,主動放棄了戰爭賠償的要求。而與田中政府進行邦交談判中,中方又做出了諸多讓步。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日本這個當時西方世界的標誌性國家向中國露出了笑臉,北京則以“快刀斬亂麻”的簡單化操作,迅速地和這個曾經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災難的鄰邦,實現了“邦交正常化”。現在公布的史料和檔案都顯示,中國政府免除了日本的戰爭賠款(當時估算是4億美元左右),換來了日本對新中國(包括台灣)公開的承認,和對當年那場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麻煩”的反省。除此之外,還有在那樣一個十年浩劫末期彌足珍貴的大量物質援助,以及後來助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日元無息貸款”。而在這當中,唯獨將隻有6.5平方公裏的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主權爭議留給了後代。
當時,為了不讓這個一時難於解決的問題成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障礙,周恩來表示:“現在還是不要討論,地圖上又沒有標。出了石油就成問題了。”用當時周總理的話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如果沒法解決這個(釣魚島)問題,那就留給下一代、再下一代人吧。盡管如此,中日雙方還是搞了一個“君子協定”,即:中日雙方誰也不要改變釣魚島的當時現狀,不派人上島,不再在島上修建任何設施等等,諸如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