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突訪朝鮮(3)(1 / 2)

我說了一通奉承話,金日成、金正日的紀念碑和雕像,在平壤隨處都有,可以拍吧?平壤勝利紀念碑、金日成廣場也能拍一下吧?這恰恰是向中國朋友介紹你們國家建設得好嘛……金同誌終於答應幫我們請示。

第二天上午,正好我們有一段空閑時間,金同誌說:“行,我帶你們去拍,但是你們隻能到規定的地方。我說可以拍,你就拍;我說能拍那邊,你就拍那邊;我說不讓拍的,千萬別拍。我會在現場看著你們。”我忙不迭點頭,心花怒放,“歐了”,搞定!

金同誌先帶我們去了大同江邊,隔江望去,一片片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在江邊一塊廣場上,我們居然看到有幾個攤販,推著平板車賣紀念品,金日成像章、明信片等等,琳琅滿目。廣場對麵,隔著一條馬路,有一個金日成的雕像。之後,我們又被帶到一座金日成和金正日的雙人雕像前拍攝。雕像的造型是兩人揮手向前,一副指揮朝鮮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姿勢。

我明白,金同誌帶我們去的地方都是些“規定動作”。所以,我悄悄告訴攝像,你攝像機盡量保持開機狀態,多拍一些平壤市民的真實生活狀態,無論是東西還是人,都盡量拍到一些細節和特寫,比如穿衣戴帽談吐舉止之類。

為了多拍些素材,我們也采取了一些“障眼法”,攝像在拍攝的時候,我就有意無意地把金同誌拉到一邊,遞根煙,跟他聊天,轉移他的視線,為攝像爭取空間。金同誌在朝鮮外交部工作,也在中國待過一段時間,所以跟他聊得起來。攝像和我也是多年一起工作配合的,很有默契,趁機拍了不少鏡頭。

平壤是朝鮮的窗口和樣板。市區馬路寬闊,路麵整潔,高樓林立,有些樓看上去是新近蓋成的。主要交通幹線邊的居民樓,看上去整齊劃一。朝鮮仍是完全的公有製,老百姓住房完全是國家配給,所以居民樓從外表看一模一樣,陽台上空空蕩蕩,沒人晾衣服,也沒人封陽台。據我觀察,有的樓裏房間,連窗簾的顏色都是一樣的。

平壤的空氣很好,因為它沒有什麼工業,經濟發展也在一個很低的水平,所以汙染不像我們這麼嚴重。大街上的車也很少,平壤的公共交通工具普遍很破舊,公共汽車就是有辮子的那種電車,四個角都是圓乎乎的,與我們上世紀70年代乘坐的公汽很像,一看就是有年頭的物件,車體破破舊舊,根本談不上“空調車”這一說。馬路上還能看到有軌電車,鐵軌鏽跡斑斑,隻有軲轆壓過的地方,才是油光水亮的。

平壤沒有私家車,大多是蘇聯製造的那種尖鼻子卡車。偶爾會有一兩輛伏爾加牌小轎車駛過,還有就是軍用的大卡車,也大多是蘇製的。有趣的是,馬車和汽車會同時出現在馬路上。有時候電車剛咣當咣當地開過去,一個農民拿著鞭子,晃悠悠地趕著輛馬車過來了。這幅景象,就像我小時候在中國西北地區看到的一樣。

走在平壤大街上的老百姓,穿著很製服化。男性基本上都是小翻領夾克,深藍色和灰色最常見。女士都愛穿那種半長不短的裙子,天冷了下麵就配個靴子。很少有人穿很高級的皮鞋,一般都是那種小半高跟的皮鞋,樣式不多,但是整潔幹淨,這與我們中國改革開放前,全國一片灰一片藍的景象也很相似。

女交警是平壤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們仗著跟金同誌混熟了,就提出想拍攝女交警。金同誌這次欣然同意。在拍攝女交警的時候,我注意到對麵有一排臨街的店鋪,人們在排隊買東西,像是小吃店。這可是民生的鏡頭啊,我趕緊向金同誌提出來,能不能過去拍一下?他搖頭說,堅決不行。

當時我想,要是能走過去問問平壤老百姓,他們的生活怎麼樣、東西貴不貴這類問題,效果一定很好。但是這個“無理要求”被金同誌斷然拒絕,他甚至臉色都變了,說:“堅決不可以,你再提這些要求,我們馬上就走。”我隻好作罷。

我們聰明的攝像還是利用鏡頭的變化,拍到了那一幕。從他推上去拍攝的鏡頭看,那裏賣的都是豆製品、青菜、豆芽之類,沒有肉賣。而且,人們好像沒有掏錢買這個環節,都是拿個本劃個勾,或是憑券領取,當時我們的鏡頭是遠遠地拍攝,看得並不十分清楚。但我知道,直到今天,朝鮮執行的是嚴格的國家配給製度。

作為記者,每到一地,我最關注的還是當地人,不同國家的人。他們臉上會告訴你很多信息,他們臉上寫的,就是最真實的生活。我感覺,朝鮮的老百姓臉上寫滿了平靜,沒有痛苦萬狀,也沒有幸福滿溢,互相之間見麵也沒有哈哈大笑,更不會摟摟抱抱。他們的臉上很平靜,很淡然,不興奮,也不見愁苦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