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整套紀錄片,配音、腳本、拍攝方式和資料來源,讓我大開眼界。它並不是台灣當局或是國民黨當局製作的宣傳片,光碟在台灣市場公開出售。我也可以很客觀很負責任地說,那裏麵幾乎聽不到什麼“反共言論”,反倒是客觀反映了國民黨的很多“政策”失誤和昏庸之處。比如說,描述蔣介石讓蔣經國去上海“打老虎”,懲治腐敗,製裁“四大家族”,遇到的那種現實困難,盤根錯節的種種利害關係,都有詳細描述。而且它還講到,宋美齡當時親自幹涉,蔣經國就不能辦誰家的親戚,為此蔣經國和宋美齡還大吵了一架,後來蔣介石在中間做了個工作,蔣經國才放棄了法辦那個人。
在《蔣宋美齡》裏,講到了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台兒莊大捷等,描述了當時中國軍隊是如何英勇抵抗,殊死一搏,提振中華民族的士氣。不要笑我無知,那確實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原來危亡關頭不僅是八路軍在抗日,實際上國民黨的軍隊也打了很多仗,國軍也是中國人民的子弟兵。380萬國軍陣亡將士,譜寫了中華民族氣壯山河的抗戰史,徹底破滅了日本帝國主義“三月亡華”的狂夢,為整個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
前些天,我看了一個國產劇裏也有這樣的描寫,說明其實我們現在對那一段曆史,也開始很透明了,比較客觀,不再是自說自話了。這幾年,我們的電視劇和電影裏,開始真實地反映抗戰期間國民黨的軍隊發揮的正麵而且關鍵性的作用,這是不小的進步。
當時,我們身處台灣這麼一個特殊的地方,又看了這樣的史海鉤沉,感覺蕩氣回腸、心潮澎湃,對於曆史的認知和結論,有了新的想法,對國共那場內戰,包括今天的海峽兩岸關係也有了新的認識。我跟同行的人說,我們應該把這個片子引進,讓祖國大陸的老百姓也看一看,對於我們做統戰工作,對於海峽兩岸交流都很有好處。因為在我的概念裏,對待曆史問題越公正客觀,越容易形成共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大家就能在一個平台上對話交流,而不是各說各話,那樣隻會南轅北轍。
當然,我相信,那個老司機有可能是聽說我們是從祖國大陸來的,而且帶有中央背景,也有意識地放給我們看看,他所理解的真實曆史。我們一行人後來一塊兒聊天的時候,也覺得,作為中國人,了解近代曆史發生的那場變革的真實狀況,有助於我們去理解今天的國家是怎麼來的。用曆史的眼光看,任何事情都是有相互關聯的,沒有1949年那一幕,就沒有今天,所有事情都可以在曆史裏找到因果和勾連。
那一路在車上看紀錄片,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之旅,大開眼界,對於當年的國共之爭,對今天的台灣問題,也有了一種“再認識”。
上世紀四十年代中葉,中國發生了一場內戰,相爭不下的兩個政黨,背後代表各自的利益集團。國民黨更多地代表資產階級,有權有勢的人,而共產黨代表的是廣大的窮苦民眾。雙方進行的是一場權力的爭鬥,和一次社會製度形態的選擇。最終以國民黨的失敗而告終,中國迎來了社會主義。
之後,蔣介石逃到了台灣,一心想要“光複大陸”。但是過了好多年,他看到這個希望越來越渺茫,最後在絕望中死在了台灣。蔣經國“上任”後,實行的是一種“開明政策”,在他父親失敗的基礎上總結了一些經驗,好好地治理了一下台灣。他開放和開明的“政策”,使得台灣社會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進入了飛速發展的狀態,一躍成為“亞洲四小龍”。
而國民黨在台灣的“統治”,最後也導致了台灣社會的一些不滿,因為當時國際上的大趨勢,很多國家都開始進入“民主化”,而國民黨作為“執政黨”,一味地采用“高壓統治”,到了一定程度,民眾就會不滿,於是就產生了民進黨這樣的“政治勢力”。
最初,民進黨隻是要求一定的自由度和“治理社會”的發言權,但是恰恰由於國民黨的打壓,造成它後期的主張開始走極端。因為當時民進黨尋求不了更多的支持者,就把目光轉向了土生土長的台灣本省人。這些人跟國民黨沒有感情,跟我們新中國也沒什麼感情,在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中,新中國就是共產黨統治的社會,民不聊生、沒有自由。他們與我們之間有長時間的隔絕,對祖國大陸也不了解,加上國民黨在宣傳、輿論上的灌輸,他們產生了一種思想:我就是台灣人,我們應該自己管理自己的事。
民進黨和土生土長的台灣本省人,都是當時在台灣被國民黨鎮壓、壓迫的底層,他們在一起碰出了火花,形成了一股合力,他們不在乎海峽兩岸能否統一,隻希望在他們生活的那一片土地上幸福生活,這就催生出了後來李登輝、陳水扁為首的、要求台灣成為“獨立國家”的勢力。蔣經國死後,李登輝很敏銳地捕捉到了這樣一種思潮。於是,他借助改革國民黨,開始玩弄手段,一步步放開了“台獨”勢力的籠子。可以說,“台獨”勢力是被養虎為患,一點點養大、一點點姑息出來的。
其實很多去過台灣的人都會說,台灣跟祖國大陸太像了,無論文化傳統還是風俗習慣都是一脈相承的,到台灣根本沒有“出國”的感覺。在台灣,你照樣吃著火鍋、燒烤、羊肉串、山東的煎餅、四川的麻辣燙,都是地道的風味,一點也不需要適應,你感覺那裏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