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盡管馬英九的國民黨又重新“執政”,但馬英九畢竟是一個政客,他會根據潮汐的變化調整“政策”,他拋出了一個所謂“三不”:“不統、不獨、不武”,作為跟祖國大陸處理關係的原則。我感覺這是個略帶投機色彩的策略,“三不”之間是互相關聯、互為條件的,翻譯過來的大致意思是:你不統一我,我就不獨立;我不獨立,你就別打我。也就說,他給自己留了一定的後手,要看台灣民意的變化趨勢再判斷下一步怎麼走。
馬英九最近在接受外媒采訪時說,台方的“兩岸政策”是在“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事實上,過去20多年來針對該議題所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將近80%、甚至超過80%的台灣民眾,都支持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現狀,我們認為這其實很接近台灣的主流民意。
而今天台灣的民意是怎樣的呢?它不是1949年蔣介石剛剛跑過去時那樣,也不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蔣經國統治時期時那樣,也不是李登輝、陳水扁統治時那樣。一個客觀現實是,台灣有些地區的老百姓,跟祖國大陸沒有什麼情感基礎,有一種“我做自己不好嗎?”的“自覺”意識苗頭。我聽台灣朋友說,若幹年前,你要是在台北大街上,碰到一個1949年過來的老兵,你跟他說,老先生,讓我們台灣獨立吧。那個老兵會毫不猶豫地抽你兩個大嘴巴子,然後大罵你一頓。但今天,“台獨”勢力在台北街頭可以公開集會,高呼“台獨”的口號,而路人們多半選擇視若無睹。
這不能不令人擔憂。假如兩岸交流繼續隔膜,會讓這樣的思潮越來越加重,“台獨”勢力也會越走越遠。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民眾離祖國大陸的情感、血脈、文化,也會越來越遠。我們之間的距離會變得越來越大。真到那一天,也許會有人鋌而走險,真的邁向“獨立”,而那將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災難。
在日月潭邊上,有一家酒店,叫作“涵碧樓大飯店”。據說蔣介石來到台灣後酷愛日月潭風景,覺其靈氣逼人,便欽定涵碧樓為個人行館。涵碧樓矗立在涵碧半島最頂點,可以俯瞰日月潭、遠眺遠處的光華島。蔣介石喜歡在日月潭邊上的涵碧步道散步,每每眺望到對麵光華島上的一個山峰,都覺得山峰輪廓特別像自己母親的側臉,於是他就讓人在那個山峰上修了一座慈恩塔,在那裏安葬了母親王太夫人的靈位,以此寄托他對母親的思念。
走過“兩蔣”時代之後的涵碧樓,曾一度隨島內清算蔣家的政治現實而迅速衰敗,在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中,涵碧樓不幸坍塌損毀。現在在原址修建的涵碧樓大飯店,就是台灣中部最大的地產巨頭——鄉林建設集團投資開發的,建築設計風格簡約,禪味濃厚,但是超五星級的規格,讓其躋身台灣頂級豪華酒店。
坐在遊覽船上,看著煙雨蒙蒙中的日月潭,聽著台灣陪同介紹那往日斯人斯事,我忽然回想起了幾年前和好友劉歡在海南島的一幕。2005年,我和劉歡相約一同前往三亞蜈支洲島度假。蜈支洲島是三亞最美的旅遊度假景點之一,老板是我一位“大哥級”的好朋友,對我和劉歡的到來給予了最高端的接待,破例把島上平時不對遊客開放的“島主別墅”讓我們哥倆享用。
入夜,我和劉歡坐在“島主別墅”的露台上,喝著啤酒,望著深深的大海,海闊天空般地神聊起來。也許是觸景生情,不經意間,我忽然哼唱了一句老歌詞:“我站在海岸邊,把祖國的台灣省遙望。”劉歡聽到後馬上加入了進來。於是,在那樣一個夜晚,在南中國海邊的一個小島上,兩個上世紀60年代生人,一個中國頂級的專業歌唱家,一個“五音不全”的中國記者,將一首男聲二重唱拋向了遙遠的夜空:
我站在海岸邊,
把祖國的台灣省遙望。
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蕩漾,
阿裏山林濤在耳邊回蕩,
台灣同胞,我骨肉兄弟,
我們日日夜夜,
把你們,
掛在心上……
後來,劉歡重新翻唱了這首歌,並把它收錄進了他的首張個人專輯《60年代生人》中。對於一代代中國人來講,台灣在我們心中是刻骨銘心的,也是骨肉相連的。盡管曆史的喧鬧幾度使它漂流,但它從未離我們遠去。滄海桑田,春去春又歸。
2013年,曾經一度紅遍大江南北的《東方時空》欄目迎來了創辦20年的周年。在這個有點“致青春”意味的聚會上,我們這些“央視老兵”們暢所欲言地追憶往昔,懷念當初激情燃燒的歲月,似乎在感歎輝煌不再,又似乎惺惺相惜。每個人,都有大段大段的回憶,有關於那時候的青春澎湃,在無序中的奮力拚搏,不懼失敗的嚐試和突破邊界。說到最後,說得最多的,是一種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