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這樣的事,我最近就遇到過。我和我愛人去外地參加一個婚禮回來,在機場被“娛記”跟拍了。那天我們下了飛機,已經快晚上八點了,還沒吃飯,正好機場停車庫地下有個永和豆漿店,我們就在那兒吃了點東西。跟拍的記者不說我怎麼艱苦樸素,倒是把這一路全程拍下來,然後起了個標題,“水均益攜陌生女子現身首都機場”之類,說我最後返回到一個豪華別墅。我住的那地方哪裏算什麼豪華別墅啊,了不起就是個公寓樓,在北京的樓盤裏屬於非常普通的。但人嘴兩張皮,他這麼誇張,你也拿他沒轍。
包括我大女兒拍了點藝術照,朋友間傳來傳去,不知怎麼就傳出去了。然後就起了標題“水均益漂亮女兒曝光”,貼到網上去了。我看了以後是美滋滋的,我相信我女兒看到後也美滋滋的,但是沒準網上跟帖就開始罵了。現在的言論環境,作為一個名人,麵對的媒體並非都是客觀、公正、善意的。我是搞新聞的,其實最明白這個道理,狗咬人不算新聞,人咬狗才算新聞,所以明星做公益活動一般沒人報道,但要是有一點醜聞、緋聞,哪怕是捕風捉影,立刻就傳開了,攔都攔不住。
現在我愛人去商場啊,看電影啊,我都讓她自己去,帶孩子上醫院,能去的時候我盡量去,但有時候我也覺得算了,還是讓家裏人陪著,因為保不定又被鏡頭對準了。我生了對雙胞胎,網上又是一通沸沸揚揚。很多事啊,我覺得很無奈,其實我根本不算什麼超級明星,充其量小有名氣,但即便如此,都會有如此這般的關注。有時候我想,做一個普普通通、默默無聞的記者多好,遠離名利的光環,沒人認識,愛幹嗎幹嗎,在大街上喝醉了,像侯寶林相聲裏說的,讓救護車來軋你也沒人理你。但這就是一個悖論,選擇了這種高曝光的職業,你就應該準備好,可能就要失去一些東西,付出一些代價。
有一年我回蘭州老家探望老母親。老人家說她想去看望一個小學同學。老太太身體不太好,腿腳也不太利索,我就給一個做房地產的朋友,蘭州大學的同學,打了個電話,讓他幫我弄輛車代步,這哥們兒就把他的一輛寶馬轎車派來了。結果第二天,報紙上又登了張照片,寫著“水均益寶馬送母親”。典型的標題黨,娛樂至死啊!
他故意就說得這麼模糊,也不解釋,讀者既可以理解為,水均益買了一輛寶馬車送給母親,也可以理解為,水均益用一輛寶馬車送母親去哪裏了。我趕緊讓家裏人把那報紙藏起來,老太太眼睛還好使著呢,要讓她看到,心裏肯定七上八下的,會想很多。有些事,的確會影響到親人朋友,無形中對他們造成傷害。我很害怕這種情況出現,所以隻能認命,近年來一直奉行盡可能低調的原則,除了中央電視台的工作,有些張揚高調的事,我能躲就躲。
這些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的處世哲學。我逐漸覺得,除了必須承擔的那部分,其他時間,我不願意做一個經常在聚光燈下,被關注的人,我不願意有關我的新聞,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經常出現在各種媒體上。如果你關注我,就去看我的欄目,看我的采訪,如果不關注也好,各安其事。因為,經曆了這些事之後,我覺得麵對社會輿論,尤其是娛樂八卦的包圍,所謂名人其實處在一個劣勢,很多時候是有口難辯的。當然,我能理解社會、媒體對名人的關注,尤其是監督,所謂“出得了多大名,就挨得了多大罵”。頭上有了光環,就應該有擔當。說實話,有時候我還是享用著出名帶來的“便利”。在今天的中國,資源緊張,競爭激烈,你是個名人,家人看病、孩子上學、托人辦事,凡此種種,都會或多或少受到些關照。這種時候,你偷著樂還來不及呢,還能有抱怨?知足吧!
今天,如果我們把一位1984年的記者和一位2014年的記者放在兩張畫麵裏,兩者的區別不是黑白電影和彩色電影的區別,他們更像敦煌壁畫和3D的《阿凡達》。
從采訪本到今天的多媒體、數字化、智能,以及藍光盤、微信等等,傳統意義上的傳播幾乎被新技術所顛覆。
今天的記者不再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職業,新聞也仿佛回歸了其真正的本原,回到了人民的手中,並開始在一些特定時刻展示出它真正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