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新聞前沿(2)(2 / 3)

1998年的伊拉克核查危機,以及當年12月美國對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發動的“沙漠之狐”打擊行動,可以算是我作為國際新聞記者的一次成功突圍。那個時候,中國觀眾第一次通過直播在電視上看到戴著鋼盔、穿著防彈背心的中國記者,出現在世界頭條新聞的現場。然而,那一次最多算是中央電視台的一次成功報道,和我個人職業生涯中的一個亮點,真正讓國人認識到國際問題離我們並不遙遠,反而關乎我們切身利益的,是在幾個月之後的前南斯拉夫。

1999年3月24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發動了連續78天的空中打擊,科索沃戰爭爆發。就在大多數人習慣性地認為這場戰爭和中國沒多大關係的時候,當地時間5月7日夜間,美國從本土派出一架B-2轟炸機,用5枚(有說是4枚)精確製導炸彈轟炸了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當場炸死4人,其中包括3名中國記者,炸傷多人,中國大使館破壞嚴重。

震怒的中國百姓把各地的美國使領館團團圍住,世界各國和國內各地的抗議示威持續不斷。時至今日,美國的此次“誤炸”存在著諸多版本的解讀和未解之謎,雖然當時我參與了中央電視台對這一事件報道的全過程,包括一連若幹天的《焦點訪談》和直播連線報道,但除了我們的官方表態以外,我所了解的所謂“內幕”也並非權威,經不起推敲,所以謹慎起見,還是將這一曆史事件留給今後,讓時間去說明一切吧。

無論如何,美國轟炸中國大使館,客觀上成了中國公眾關注國際新聞意識的一個分水嶺,它也是西方世界開始警惕中國強大,謀劃圍堵中國的一個現實開端。可以說,從1999年的那個夜晚開始,我們才真正意識到,中國的崛起還必須經過一個艱難的環節——突圍。

然而,中國的每一次突圍都是巨大的考驗,而且,代價也是高昂的。炸大使館之後,一係列國際事件紛至遝來,它們或喜或悲,禍兮福兮,不一而論。

大使館被炸的當年,中國加入了WTO。一年後,又發生了中美南海撞機事件。2001年,美國發生了“9 11”事件。之後,美國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2008年,從汶川大地震的舉國悲痛,到幾個月後北京奧運會的揚眉吐氣,曆史似乎有意安排中國人集體坐了一回大悲大喜的過山車,來考驗我們這個本來就多災多難的民族的意誌力。再往後,則是更多的糾結。中國成了世界老二,在專家學者們高談闊論“中美共治”、“中美國”甚至“去美國化”的同時,人們發現,一股“中國威脅論”正在向世界更廣的範圍蔓延,從西方國家到中國周邊的鄰國,甚至遠到中國花幾十年時間苦心經營下的亞非拉“老朋友們”。直到新世紀第二個十年開始的時候,局麵變得更加複雜,也開始明朗了起來——美國明確表示要重返亞太,“再平衡”亞太地區。美國的真實目的再明顯不過:遏製中國,管控中國的崛起。

一時間,中國的周邊形勢風雲突變,波譎雲詭。四周各個方向投向北京更多的不再是羨慕的眼光,而是指責、挑釁的手指。2012年,經濟上被中國超越了的日本,決定在釣魚島問題上向中國發難。到這個時候,中國奉行了幾十年的“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中國民眾當中,帶有強烈愛國主義色彩的民族主義情緒,熱度開始升溫。人們在問:為什麼這些年我們與鄰國的衝突越來越多?為什麼會有黃岩島事件?為什麼會有釣魚島爭端?為什麼我們一心一意謀發展,別人卻老想著給我們使絆子?不少人認為是因為中國外交政策太過軟弱,所以周邊小國都敢欺負到我們頭上。其實,這有點像主持人名人圈裏常說的一句話:你出得了多大的名,你就得挨多大的罵。

人怕出名豬怕壯。你的身份變了,你的影響力也大了。中國原來是汪洋裏的一葉小舟,你動一動掀不起多大的風浪來,別人也不會覺得你怎麼樣,不關心你。為什麼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我們在南海並沒有這麼大的問題,我們要有個什麼動作也不起什麼波瀾?因為那個時候別人沒有感覺到你威脅到他。現在,中國由一葉扁舟變成萬噸巨輪了,在我們周圍濺起的波濤,也許就會在別人家門口引起海嘯;或者你隨便動一動,人家就會覺得你掀起了大浪,衝擊了他。

所謂“中國威脅論”,其實我們並沒有拿槍指著他或者到他們家門口,但是他感覺你現在太大了。這個問題既有想象也有現實,這既是一個悖論,也是一個很難解決的現實問題,幾乎是一個死結。我們中國要不要發展?要!但是你發展的這個過程當中,你逐漸變大變粗變壯,而別人沒有變化,沒有變粗變大,他們看著你一天天長大,當然心裏不安全不踏實。別說是菲律賓對中國這麼戒備了,美國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