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晴明把雙手伸到袖內,悄悄結了印,默念一咒。
“那就等擇過吉日……”老法師搓搓手,用手抵住額頭,回去了。
可是晴明沒有動。他抱著胳膊站在那裏,仰望天空。
不久,他估計老法師已走出一兩個街區,卻見老法師穿過敞開的大門返回,邊走邊四下張望,不放過可能藏人的地方,諸如門口、上下車處。
老法師再次來到晴明跟前,說道:“本該跟在我身邊的兩個童子,忽然不見了。是否可請賜還?”
“還給您?”晴明佯作不解地對老法師說,“我沒幹什麼呀。您剛才也在場,很清楚的。我就站在這裏,怎麼能把兩位童子藏匿起來呢?”
聽了這話,老法師向晴明低頭致歉:“對不起。其實那不是童子,而是我使用的式神。今天我是來試探您的功力的,可實在望塵莫及。請原諒我吧。”
老法師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樣子。
“您要試探我不妨,但草草行事可騙不了我。”
晴明說話的腔調為之一變,得意地笑了。
一種不算粗俗也不那麼高雅的笑容,浮現在他的唇邊。那唇悄然解除了咒文。
很快就有兩名童子從外麵跑進來,手中各自托著酒肴。
“讓他們在外麵買的。難得讓我高興,這些酒菜你們就帶回去吧。”
如果此時晴明真的調侃一句,倒是適時而有趣的事,但《今昔物語集》上並沒有記載,隻寫了兩名童子飛跑進來。
老法師心悅誠服,說道:“自古驅使式神並非難事,但將他人操縱的式神收藏起來,可不是一般陰陽師做得到的啊。”
老法師激動得臉都漲紅了,定要拜晴明為師,並寫下自己的名簽交給晴明。
一般說來,親手寫下自己的名簽交給對方,在練方術的人中間是絕少有的事。這樣一來,就等於把性命交到對方手上。
《今昔物語集》的記載還有這樣一段。
有一天,安倍晴明前去居住在廣澤的寬朝僧正的住處。年輕的貴公子和僧人都擠過來要跟他說話。大家都聽過關於晴明的傳聞,要說的話自然集中在方術上麵。
“你是慣使式神的,那麼,你可以用這個方法殺人嗎?”有人直截了當地問。
“這行當裏的秘事,也好這樣貿然打聽嗎?”
說不準晴明就是以一種駭人的眼神,直視這名提問的貴公子。
等這位貴公子露出膽怯的神色,晴明才掠過一絲自得的微笑,說道:“哪能輕而易舉就殺人呢。”
他讓貴公子們放心,也許還加上了一句:
“哈,不過方法可是太多啦。”
“那殺死小蟲子之類的,肯定輕而易舉吧?”又有一位貴公子問。
“哦,沒錯。”
晴明應答之時,庭院裏恰好有五六隻青蛙跳過。
“你能殺死其中一隻嗎?”這位貴公子繼續追問。
“可以。不過……”
“有什麼妨礙嗎?”
“殺未嚐不可,但殺了之後卻無法讓它複生。無益的殺生是罪過。”
“試一下身手吧。”
“我很想見識一下。”
“我也是。”
“我也是。”
貴公子和僧人們都聚攏過來。
對於晴明的方術,大家早有耳聞,都想親眼見識那番光景。這番好奇心讓眾人眼睛發亮。
從這種情勢來看,若此時晴明借辭推托、不當場出手,就會成為眾人的話題,被說成“這家夥也不過如此,有名無實”。
晴明瞥一眼眾人,說:“你們真要讓我做罪過之事嗎?”
他隨即念念有詞,伸出右手,用白皙的手指從垂落屋簷的柳條上隨手摘取一片嫩葉,將葉子往空中一拋,念咒。
葉片飛舞在空中,輕輕落在一隻青蛙上麵。就在一刹那間,青蛙被壓爛了,當場死掉。恐怕是蛙肉與內髒塗地。
僧等見此,皆大驚失色。
《今昔物語集》如是說。
晴明似乎還在家中無人時使用式神。家中明明沒有人在,板窗卻能自動打開、關閉;即使沒有人去開門關門,房門也能自行開關。
種種不可思議的事,發生在晴明周圍。
翻翻其他資料,看樣子這位安倍晴明偶爾好使方術嚇人,從智德法師和殺青蛙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晴明好像頗以此為樂。一方麵正正經經,給人一絲不苟的印象,其實也有孩子氣的一麵。
以下隻是我的想象:安倍晴明這家夥,恐怕在為朝廷服務的同時,也有不少與凡人相同的地方,尤其對人情物理了如指掌。
他是一位身材修長、膚色白淨、目光如水的飄逸美男子。
當衣著典雅的他漫步走過,宮中的女人們目睹其風采,一定會竊竊私語。想必也收到過一些血統高貴的女人送出的、寫有含情脈脈的和歌的書信。
晴明憑借自己的聰明,處世幾乎萬無一失,但似乎也有無意中出言莽撞的時候,例如一不留神就對天皇脫口而出:“哎,哎!”
浮現出典雅微笑的雙唇,有時也會浮現出卑劣的笑。
由於陰陽師這一職業的性質,他既須通曉人性的黑暗麵,在宮中又須具備相當高的修養。漢詩要熟記於心,吟詠和歌的能力要有,樂器方麵也須有一兩種拿得出手,比如琵琶、笛子之類。
我想,平安時代是個風流典雅卻又黑暗的時代。
此時,我就要講述這位男子的故事。他像風中浮雲一樣,飄然隱身於多姿多彩、風流文雅卻陰森可怖的黑暗之中。
二
朝臣源博雅登門拜訪安倍晴明,是在水無月之初。
水無月即陰曆六月,以現在的陽曆而言,大約是剛過七月十日。這期間,梅雨尚未結束。
連續下了好幾天雨,這天難得地放晴了,但也不算陽光明媚,天空像蒙了一層薄紙般白茫茫的。
時值清晨。樹葉和草葉濕漉漉的,空氣清涼。
源博雅邊走邊望著晴明宅邸的圍牆。這是大唐建築式樣的圍牆,齊胸以上的高度有雕飾,頂上覆以山簷式裝飾瓦頂,令人聯想到寺廟。